揣着“福禄葫芦”坐公交,佩戴“非遗盘扣”乘地铁,凭一只“北京烤鸭”就能畅行全国,还有一刷就亮灯的“发财麻将”交通卡……最近北京推出的文创交通卡走红,不少人被它们的造型和创意种草,纷纷选择绿色出行的方式来体验“刷卡”的快乐。
而在此之前的“西汉皇后之玺”交通卡,以及沈阳的“青古钱币”交通卡、洛阳的“牡丹花”公交卡和济南的“把子肉”公交卡等早就出圈爆火,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关注。
其实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实体交通卡的使用率大幅降低。对很多人来说,即便使用,它也只是被当成一种支付工具而已。但如今,这些有趣又美观的文创交通卡,则让乘客在每次刷卡乘车的时候都多了一种情绪价值被拉满的仪式感:刷的不仅仅是一种凭证,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和心理的满足,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物质信息充裕甚至是过载的当下,消费者对“形式服从功能”性产品的期待值,显然低于“形式服从情感”类的产品。那些能满足情感和审美需求的产品,那些设计理念和承载的文化价值能打动人心的产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这也是近几年文创产品能不断爆火出圈的一个因素。
在一项“文创产品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的调查中,“创意附加值”的选项高居榜首。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对文创产品的科技含量、美学元素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文化和冰箱贴、食品、服饰等几种常见元素的融合之外,人们也在期待着文创产品能有更多的玩法和形式。
而文创交通卡的出现就恰恰切中了消费者们的这一需求点:原来交通卡也可以在实用价值之外,被附加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一张张创意十足的交通卡,也让消费者反过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这种科技、材料和文化的融合创新,就像是经过了市场验证的消费载体,承载着消费者的审美态度与社交需求,也让文化随着这些潮流新奇的体验以更可爱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
文创交通卡的更新迭代,依然需要在品质与创意上不断打磨。无论是材料的选用研发以让其具备更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弯曲性,还是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以丰富其文化表达,都是可以看得见的高要求。而这种高要求,适用于大部分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如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点,将更多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各种消费空间,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是需要被用心思考的命题。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滋养,不仅仅在书中在博物馆中,其实也在这些可感可知可体验的生活日常中,传统文化也因为这些美好的创意,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文|邢妍妍
图片:北京交通、文旅北京、齐鲁晚报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