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风景画的新图语,“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在京举行-华龙网

赏风景画的新图语,“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在京举行

2025-01-07 07:46:15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海滩、贝壳、沙砾、羽毛、飞鸟、城市、村庄……是真实的,又是不真实的,构成了一种具有生命存在的景观。近日,“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系主任耿德法以“山海”为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为观众展现了当代绘画语境下风景画的新图语。

▲耿德法。受访者供图

本次展览由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主办,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重庆锦瑟画廊承办。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展览以“山海与劳作”与“山海与远眺”等板块为主线,展示了耿德法近年来以“山海”为主题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以海岸景观作为表现对象,以夜空的静谧与海面的无垠,凝脂般的海滩、绵延不断的远山,以及蜿蜒的地平线形成一个视觉场域,以此表现海景的诗意与浪漫、壮丽与深邃。

▲展览作品。受访者供图

远处的城市景观、空中飘移的荧荧星火、与近景中那些不规则的贝壳、沙砾,包括人们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等,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无人之境”。不过,一旦观众凝视这些画面,在这些景观中,无处不在的是生命的痕迹。

透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张力,一方面表征的是生命的自由与自然的律动;另一方面则隐含着规则与规训、城市化或工业化等带来的异化,以及对大自然的反思。因此,山海从自然的风景化、人格化,逐渐发展成为生命的隐喻与存在的象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风景画,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到西方风景画,一直以来,艺术家都在致力追求——不只是对自然景观的纯粹描绘,而是要呈现人类思想、情感与自然的深刻对话,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展览作品。受访者供图

“我的风景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所呈现的风景是某种心理性风景抑或社会性风景,虽然审美对象源于自然,取于现实,却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再现,而是在日常的视觉中寻找一种戏剧冲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也积极回应了当下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耿德法说。

▲展览作品。受访者供图

在创作手法上,他采取了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把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与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相互交织,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且超然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对渔网、深海与星空极度冷静理性的描绘,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使作品暗涌着深沉而炙热的情感。

▲展览作品。受访者供图

在视觉构成上,他在作品中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构图,以直挺的海平线作为画面分割,这种极简化的构成方式突出了自然的广袤与宁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与视觉张力。海平线仿佛将天地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楚,成为了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象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视觉感受及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性表达,展现了当代风景画的多样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耿德法在这些风景画中,创新采用了“一物一格”的形式,摆脱了单一化的传统写实处理方式,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去表现与之相适应的绘画对象,进而体现绘画对象造型与质感的特殊性。

如,在表现平静的海面时,他运用“刷”的笔法,来呈现海面微波粼粼的质感,以及海水的波浪线“丝线”般的柔顺感。这不仅忠实再现了海洋的形态,也成了他向观众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

在星空与海滩的处理上,他又运用了小笔“皴”与“点”的方式,去呈现深邃无垠的夜空与微弱星光之间的层次感,以及沙滩中沙粒在月光下细腻变化的“颗粒感”,使作品不仅在视觉上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又通过新的语言形式赋予其当代性。

对渔网的处理方式,他摒弃了传统绘画中用勾线笔“描”的方式,而以“刮”与“染”的结合,来表现渔网的动态与韵律感,这种技法的创新不仅为渔网赋予了灵动性和生气,使其不再是单一的“物”,而是“图”与“底”的联结,成为象征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符号。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本次展览的魅力在于‘山海间’的‘之间’所形成的审美想象与人文思考。‘之间’为自然与现实、视觉与想象、图像与景观、主体与他者提供了足够的张力与空间。从自然的人化,到形成一种景观化的风景,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中国文化观念——‘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考,也试图回应着中国古典美学中那种诗性的东方意味。”本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何桂彦称。

“耿德法是一位充满着诗性和理想主义的青年艺术家,带有一种脱离于真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幻想,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栖息之地’的治愈性。在他的心中,始终保留着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属性的思考和敬畏。”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称。

本次展览的展期将持续到1月15日。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