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③|五年奋进路 绘就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画卷
2025-01-07 06:00: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 曹妤)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响了发令枪。
五年过去,重庆西扩、成都东进。成渝“双子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正逐步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数据显示,川渝两省市GDP五年间连续跨越3个万亿级关口、迈上9万亿台阶,全国占比由7.09%提高至7.16%。双城经济圈GDP总量达8.6万亿,占西部地区比重超30%。
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川渝两地演绎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变革。
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协同联动,重塑发展新版图
日前,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200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2%,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这是一年来川渝两地携手并进的高分“成绩单”,也是五年以来川渝两地双向奔赴、携手前行的缩影。
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眼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协同,在空间布局、交通基建、要素流动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勾勒出一幅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壮丽画卷。
在顶层设计层面,川渝两地政府联合编制多项区域协同规划,明确“双核驱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五年来,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相向发展态势愈发鲜明。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协同的先行官。
五年来,成渝中线高铁风驰电掣,大幅缩短双城时空距离,“一小时通勤圈” 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高速公路网络加密织就,川渝省际通道不断扩容,货运物流更为畅通,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中欧班列(成渝)品牌运营线路51条、覆盖欧亚116个节点城市,累计开行超3.6万列,开行量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开通中泰、中越、中缅班列,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548个港口。
以大通道为牵引,川渝两地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国际门户枢纽,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便利化成为区域经济活跃的关键。
川渝两地在户籍、社保、公积金等领域率先突破,推出四批次355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
加快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挂牌成立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成渝金融法院累计受理案件超2.4万件,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双城增信公司等合作机构落地运行。
深入推进重庆、成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落地全国首个跨区域外债便利化试点,两地企业登记金额超244亿美元。
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推广。
…
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如活水奔涌,不再受地域界限束缚。曾经相对割裂的城市组团,正被一条条产业纽带、交通廊道紧密串联,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提速。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创新赋能,锻造发展硬脊梁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5年来,川渝紧扣现代化产业发展脉搏,整合成渝地区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着力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根基,成渝地区锚定产业高端环节精准发力。汽车产业作为传统优势领域,正经历新能源、智能网联的深刻变革。
数据显示,目前长安汽车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四川,每年有超过200亿元的“合作订单”达成。
“一辆‘重庆造’汽车,离不开四川的配套产品。”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安汽车主流车型已搭载四川50家供应商的零部件,携手川渝683家合作伙伴稳步向前。
而这,正是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高效协作的写照。
得益于同向发力、双向赋能,2023年川渝汽车产值达7500亿元,整车产量达329.5万辆、国内占比为10.9%,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事实上,汽车产业是川渝“抱团”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以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为代表的高能级平台,在功能上相互支撑、发展上高效协作,成为双城对接前沿阵地,承载着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核心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梯次发展。
建立两江天府汽车、电子等8大产业旗舰联盟,聚集头部企业90余家、会员企业近1000家,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11%,是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两地共同启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上线运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两地携手搭建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成渝地区培育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地图重磅发布。两省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超4100家,企业间协同作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协同效应如涟漪般层层扩散,推动整个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两地共建创新平台与合作示范园区,合力打造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两地汇聚生物医药企业6700余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庞大的产业集群如同一座医药创新“富矿”。
一套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亮点纷呈
烟火升腾,点亮城市新魅力
川渝两地同源相亲,是成渝携手打造“双圈”的底气。
洪崖洞与宽窄巷子,分别位于重庆和成都两地,都是巴蜀文化的代表,同是国内旅游景点“顶流”。
早在2020年,两地就携手合作,“宽洪大量”CP强势出道,时常同框疯狂“撒糖”让人连呼“磕到了”。
五年来,两地强化联动联建、协同互动,成渝游客互访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重庆洪崖洞景区接待游客107.1万人次、较2019年春节增长56%,约1/6客流来自成都;成都宽窄巷子接待游客154.38万人次、较2019年春节增长588%,约1/6客流来自重庆。
伴随着《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的出台,确定了9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川渝强化消费联动有了新路径。
——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牵引,联动开展消费扩容提质行动,合力建设解放碑—朝天门和春熙路—太古里等地标性商圈;来福士购物中心、春熙路商圈、成都IFS等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智慧商店。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重庆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截至目前,重庆、成都共计引进品质首店800余个,川渝共获评“中华老字号”88个。
——联动开展促消费活动,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共同发布65个高品质消费新场景、《成渝双城核心商圈指数》和成渝一小时经济圈消费指南,持续做特做靓“渝悦消费”“蜀里安逸”等特色消费名片。
据重庆市商务委表示,接下来,两地还将共同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围绕川渝地域特色产品、美食、文化、旅游等资源,联合打造消费精品体验线路、联动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构建巴蜀消费全域联动体系;共同建设区域大市场,签订商务市场一体化合作协议,推动商贸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规则制度衔接,促进区域要素顺畅流动;共同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合作发展,打造川渝商务合作先行区和示范区。
回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五年,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征程上,区域协同共进、产业创新升级、消费活力涌流。
展望下一个五年,随着更多重大项目落地、政策红利释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将汇聚更为磅礴的发展动能。
相关稿件:
责任编辑: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