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新“声”机来了-华龙网

“耳朵经济”,新“声”机来了

2025-01-05 08:28:30 来源: 潮新闻

拥挤的地铁公交上、孤独失眠的夜晚里,无数人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等平台上用声音打发无聊,倾听世界。在这里,i人可以放心沉浸,e人也可以肆意讨论。

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听觉文化的复兴”,还有人总结为“耳朵经济”——将声音变现,像音乐、有声书、广播剧、电台直播等都是“耳朵经济”的典型表达方式。

图片
图源:央视CCTV­­­2《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截图­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音频工委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中文播客节目数量比2021年增长6倍。根据《2023喜马拉雅中文播客生态报告》,中文播客的听众数已超过2.2亿,这相当于每10个网民中就有2个在听播客。­

原本小众的圈层正一步步走向大众,并持续焕发出别样的发展新机。那么,“耳朵经济”现状如何?未来能否持续破圈前行?

新潮流,人人可听

先来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迷上用耳朵“看世界”。

在今年网易云音乐举办的首届播客大会上,播客《故事FM》主播爱哲认为,播客有更强烈的陪伴感。

“我一般都在路上听英文,养成了每天听音频的习惯。”“00后”大学生赵墨奇从中学时期就开始接触有声读物了,不管是在上下学路上、骑行途中,还是在睡前空闲,只要处于碎片化时间,他都会戴上耳机。

“听音频既能解放双手,又可以让你平静思考。”高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她说,带娃和家务充斥了她的生活,音频空间让她重新与世界链接,知识获取、情绪陪伴是其收听的主要原因。

“有超过四成听众把播客作为背景音,主打陪伴功能。”中国网络视听协会音频工委会秘书长许金波说,声音有一重隐藏“BUFF”,那就是不受环境限制。耳朵经济的核心在于利用听觉这一感官资源,更能匹配当代用户快节奏、高质量的内容需求,只需打开手机,便能在零散时段中填补“听觉空白”。

碎片时间的挖掘利用,使得获取信息的边界,正在不断外延。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线音频用户的活跃时间集中在晚间和午间两个时段,活跃场景集中在吃饭(37.7%)和睡前(33%)两个场景。另外的场景主要是户外运动(27.7%)、居家休息(26.2%)和通勤路上(25.7%)。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户使用在线音频的时间及场景与其休闲娱乐生活紧密相连。当短视频越短越令人心浮气躁,播客却因其长而给足了人陪伴感和松弛感,成为一批人逃离“眼球经济”的桃花源。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耳朵经济”正在逐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年龄界限,跨越了不同代际与职业的界限,弥合了数字鸿沟,“听”已经全时段、全年龄、全场景陪伴于大众生活。

那么,“人人都可听、万物皆可听”的时代里,大家又喜欢听什么呢?平台在给各类群体带来更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构建起垂直细分领域的内容体系。

记者翻阅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等音频平台,发现一期播客的时长往往在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不等,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商业、财经、人文科技、故事怪谈等话题,也包含校园、都市、玄幻、古风等多元化题材,任何领域都能吸引来各自的受众。

不难发现,虽然选择收听的内容不同,但都在指向“慢下来、静下来、收获新知”。与视频呈现不同,声音形态不再一味撷取用户的注意力,而是兼具陪伴与健康的天然特性,打造着一种新潮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声”代,谁的机会?

当然,“耳朵经济”不止是一个提供情绪价值的桃花源,其发展前景更不容小觑。

对于古着店创始人miya而言,听播客是她每天通勤路上的精神食粮。在上下班往返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miya一般都会选择打开《半拿铁》《声动早咖啡》这类财经节目。“我可以从中捕捉到最近的时尚流行趋势,还有品牌的风向战略,这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miya表示,这些播客内容为她经营店铺提供了很多思路和启发。

像miya一样,付费项目往往依靠节目质量、长期口碑和信任积累捕获愿意为之付费的用户。

数据显示,国内相关企业有4万余家,从收听人群来看,播客的受众目前以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为主,超过80%的播客听众为大学本科以上,超过50%的播客听众月均收入超过1万元。

这类人群正是平台想获取的高净值用户:年轻、高知、购买能力强,因此,播客的受众属性更决定了,这是一个强劲的付费市场。

赛道的升温,必然吸引到大批创作者入局,折射的是从专业媒体机构到独立个体的广泛参与。

2024年,仙侠手游《梦幻新诛仙》年度新门派寒风龙族成功上线,时隔三年推出全新风元素,其中不少角色的配音工作是由成都声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配音演员李承远和“苗宗信”参与完成。2018年,还是大二配音专业的“苗宗信”原本只是寻求一份副业,在这里,他陆续参与了《心渊梦境》《生死狙击2》《300英雄》的幕后工作,去年,更重新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这支团队,从此前的“跑龙套”,到如今为ip独立角色全线配音,通过项目承接和付费内容,逐步实现商业化变现。

图片
配音演员“苗宗信”。受访者供图

“公司近几年有不错的起色,希望我们能和行业一起走向成熟。”在“苗宗信”看来,随着创作者和听众越来越多,声音力量的商业化潜力正在得到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类似“光合积木”“729声工场”这一些工作室陆续成立,一批业余配音爱好者慢慢变得职业化,凭借其独特的声音魅力和个人才华,积累了大量粉丝,成为耳朵经济中的新兴力量。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孔家里的中国网络作家村,有一幢改造成中式书院的农居房,有声书《有种后宫叫德妃》《天医凤九》《十年一品温如言》等大热作品就在这里生产,总播放量超过20 亿人次。而这一系列爆款产出的背后,来自一位“半路出家”的有声主播——曲音静子。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这波浪潮。”如今已经成为喜马拉雅90后头部有声主播的曲音静子,便是时代红利的受益者。2014年,她在喜马拉雅注册账号,三年时间便吸引到百万粉丝,2019年从国企辞职,成为全职主播。

就这样,原本相对小众赛道的大魔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条合乎直觉的转化路径顺利跑通。

“抓住耳朵”的产业爆发点

随着行业蓬勃发展,“耳朵经济”是否有机会像短视频、微短剧那样迎来扩容与爆发?

“目前,用户正在不断扩张,公众更加注重媒介内容的信息价值和深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章宏指出,音频平台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内容创作者和市场主体丰富“内容池”。

2023年12月15日,为推动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图片
喜马拉雅分类界面种类繁多。图源:喜马拉雅app截图

于是,随着用户、市场和政府不断释放信号,需求最终传导到上游的平台端及生产端。作为回应,平台开始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自立门户,悄然做起电商之后,喜马拉雅这个音频平台的头号玩家也入场电商,搞起了声音带货;

蜻蜓 FM等平台尝试推出付费订阅、打赏、付费专辑等模式,试图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直接的收益渠道;

《日谈公园》打造周边IP,“日谈出品”生产的9类产品,其中8类显示“已售罄”;

中文播客的头部平台小宇宙APP团队也表示,近几年已经陆续开拓了品牌营销、内容付费、听众赞赏等多条商业途径,促成平台上的价值贸易……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平台开始尝试营销新方式,逐步开拓出更多样化的合作路径。

当然,营销创新还不够,技术创新也为其加足马力。据了解,喜马拉雅已在驱动AI技术辅助创作者,例如驱动有声读物的制作,推出一站式AI音频制作工具“音剪”,降低创作门槛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音频体验。

同时,模式创新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前,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接受潮新闻采访时曾说道:“播客在中国的普及很大程度得益于智能终端的普及。”在他看来,无线耳机、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各类智能硬件的日益普及提供了多终端、沉浸式、全场景覆盖的接收渠道,在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为“耳朵经济”开辟了新的空间。

如此这般,在有声生态中,音频平台、内容创作者、广告主和品牌、听众,正互为依托,寻找新的平衡,共同助推这一细分市场日益壮大。

从“吸引眼球”到“抓住耳朵”,声音容纳着丰富的情感,隔着冰冷的屏幕,声音的温暖和力量不会丢失,这也是“耳朵经济”能够俘获听众的重要原因。如今,“耳朵经济”的商业价值仍在探索中,新“声”机是否真的会成为新浪潮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