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加持下,电影该向何处去?这场分享交流会专家给出了不同答案-华龙网

新技术加持下,电影该向何处去?这场分享交流会专家给出了不同答案

2024-12-31 16:08:38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涌现,为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12月30日,第四届成渝大学生影像季系列活动“电影向何处去”研讨会在重庆市文艺家活动中心举办,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重庆市影协、重庆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UME影城重庆区的20名专家学者参与交流,共同探讨新技术下电影产业发展方向。

会前,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与专家学者座谈;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秦后彬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议由重庆市影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刘帆教授主持。

图片1
图片2

UME影城华西区总经理桂麟在讨论当前电影产业生态时,指出短视频在促进电影宣传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解读和碎片化传播的问题。此外,头部电影供应不足,影院的观影人次、上座率和单座产出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影院泡沫经济显现,终端显示出过剩态势。

图片3

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指出,依赖引进和改编故事的模式终有尽头,因为这种成功无法简单复制。同时,他强调了讲述本土故事的重要性,认为缺乏这种能力的电影产业会过度依赖炒作。他还指出,人类影像消费正处于转型期,新的影院增长点尚不明确,而年轻观众对电影的诉求正在衰减。这表明电影产业需要适应新一代观众的需求和偏好,同时也需要重视培养年轻人的观影习惯。

图片4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在讨论中强调了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市场运作的精细化。他以电影《好东西》为例,详细阐述了其从“线下”到“线上”的宣发路径,说明了即便在整体市场萎靡的背景下,通过精准的市场策略依然能够取得成功。《好东西》虽然投资规模小,但目前票房达到了7.1亿,是以小博大的典型之作。他表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行业的联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5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王纯在讨论中指出,宅经济时代和网络算法的发展对电影产业构成了挑战,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在家解决所有需求,社群化现象也影响了电影的传播和接受。她认为电影是人类创造给自己的精神食粮,应包含各种元素,服务于不同观众。她还强调,电影产业要发展,需要有破圈层的电影出现,支撑起庞大的体系。中国电影需更多关注生命形态和文化根基,技术应服务于思想。

在谈及新技术对电影的冲击与影响时,重庆师范大学臧连荣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正引发变革,覆盖了从前期策划、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再到发行营销的整个产业链。AI通过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支持文本分析、角色塑造、虚拟拍摄、特效制作和字幕翻译等环节。当然,AI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也面临挑战,包括技术瓶颈、艺术创作与技术的融合困境等。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谢建华指出,全球电影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由互联网技术推动的系统性改造,这一变革使得电影从传统的美学表达转向了信息传输,电影的角色也从艺术作品转变为信息媒介。这种转变要求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从重视内容教学转向关注电影的受众和传播渠道。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宇清认为即使AI技术再先进,也不应该放弃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始终需要被强调和保护。他表示,人们阅读影评是为了感受他人的真实感受和反馈,而非寻找标准答案,因此对AI生成的内容持保留态度。

图片6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鲜佳指出,我们正处于后电影时代,技术变革推动了电影美学的变革,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电影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达。跨媒介融合的美学为电影创新提供了新可能,AI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电影创作流程和风格。电影制作开始注重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交互体验,出现了数字化影像、交互式叙事和沉浸式体验等新兴美学趋势。

王海洲最后总结道,电影产业的历史中,每一次技术革新,如声音和胶片的出现,都曾引起过争议,但最终都为电影带来了新的生机。他强调,新技术不仅对电影的本体认知和美学形态提出了新问题,也使得电影的定义和发展方向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他特别提到了中国电影的独特性,强调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和对意境的追求,认为这些元素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路径。他表示尽管电影产业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困惑期,但电影作为人类视听艺术的最高层次,其生命力依然旺盛。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