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百姓故事|谢谢,每一个这样的你
2024-12-30 06:00: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1月,关于父爱。
42岁的罗永华有一个自闭症儿子。每天下午4点,他们会在家附近的街道巷口卖玉米饼。2023年中旬,罗永华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了视频放在网上,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但就在他的粉丝突破7000时,更新戛然而止。
他拒绝同情,也拒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
最终,我们的坚持打动了他,推出报道《百姓故事|自闭症孩子父亲的心愿:我能够比孩子多活一天》。
从1月到12月,罗永华陪着儿子走过了又一轮四季。他说,明年可能就不卖玉米饼了,想回农村老家,这样也能更好地照顾儿子。
“其实这一年,有很多好心人联系我,想给我捐款,我都婉拒了,但他们的关心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温暖的事,这种支持更甚于金钱。”罗永华说,现在依然有很多自闭症家属向他咨询,他还是会用自己的经历给对方打气,“日子还很长,做家长的不能放弃希望。”
罗永华也不想放弃,他深信,世上还有千万个办法等着他去试,每一个都是希望。
2月,英国街头有了糖葫芦的味道。
在杏花开放的季节里,重庆女孩自制冰糖葫芦带到英国街头的视频登上网络热搜,我们也在《百姓故事·凡人微光 | 重庆女孩让糖葫芦“甜”在英国街头》这篇报道里,让更多人认识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庆女孩王艺蓓。
如今,王艺蓓仍坚持制作中国传统小吃并带到国外的街头,慢慢地,她的名气“打响”了,每当她走上街,总有外国友人热情地走向她用生涩的中文表达着“我爱中国”。这些微妙的变化让王艺蓓感到既惊讶又欣喜。她深知,“从小巧的中国小吃,到博大精深的汉服,再到对中国文化的深深认同,这是一个渐进的旅程。”
小吃虽“小”,却能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透过窗,中国文化就能传播到世界的另一头。王艺蓓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她这样的人,带着文化、带着温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月,梁昊照顾母亲梁伯华的视频温暖了许多人。
照顾一位高龄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梁昊在七年的时间里无数次崩溃又站起。一个不信命的重庆男人开始相信奇迹。
我们在《百姓故事·凡人微光 | 阿尔茨海默的母亲:从遗忘到记得》里,带着大家走进了梁昊与他母亲的世界。
9个月过去,梁昊再度接受采访,欣喜地谈起了母亲的变化。他说,母亲情绪更稳定了,性情也变得更柔和,易感动,时常哭着对后辈说着感谢之类的话,之前那种强势和对抗的时间少了很多。“高龄老人七年阿尔兹海默症病程,竟然能改变自己的个性。”
新的一年快到了,梁昊将岳母也接到了家里一起照顾,这样可以避免妻子两边跑,两个母亲都在一起了,照看也方便。“我的新年唯一的愿望就是,老人们都身体健康,保持好的状态,一切都越来越好。”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熟悉的旋律响起,勾起多少人的战友情。
4月12日,我们推出《百姓故事 | 32年,三送“战友”》,讲述了一家三代人的从军经历。故事里的主人公,91岁的郭兴智老人横跨32年,三次令人难忘的送别。送的人,既是战友,也是亲人。
今年,郭兴智送去参军的人是侄孙何泽哲。临别时,他拉着侄孙的手反复叮嘱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争取立功,为国家立功!”
如今,何泽哲已入伍9个多月了。郭兴智时常会向家人问起他在部队的情况,每当听到侄孙在部队训练刻苦、积极上进,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郭兴智的儿子郭计宏说,郭兴智现在身体很好,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都会看新闻,仍旧保持着每天外出爬楼梯、散步的习惯,有时沿着滨江路一走就是七八公里,就像当年在部队行军一样。
“父亲常跟我们说,他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争取有生之年,能送更多的亲人去参军。”
你想过吗?患有智力障碍、听障、视障等疾病的残疾孩子,怎么读书。特殊教育工作者江小英想过,并为此付出了行动。
5月17日,我们推出《百姓故事 | “找”书的人》。主人公江小英花费两年半时间,带领团队从20多万本童书中选出适合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学生阅读的书目各300本(套),超过2000册,覆盖学前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群体。
今年5月,在市残联的支持下,课题组召开书目发布会并发起“特殊儿童阅享计划”。
12月21日,恰逢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江小英正在上“特殊儿童阅享计划”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课时中,除了由主讲老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绘本,还有在主讲和助教们的组织下,特殊儿童亲子家庭共玩拓展游戏。
“在黑夜里点一盏希望的灯,像天边的北斗指引找路的人……”
江小英很喜欢郑智化的这首《找路的人》,她说,特殊教育工作者既是“找”书的人,也是找路的人,她愿意为此深耕。
6月,是青春的盛大谢幕,也是梦想的崭新启航。还记得那个在毕业典礼上向老师献花的重邮学子吗?
6月26日,我们推出报道《凡人微光|“听”见梦想的声音》,故事里,听障男孩胡露的母亲身患顽疾,祖父母重病,但他却向命运说“不”,以钢铁意志付出超常人艰辛,最终获直博中国科学院大学名额。
12月,寒冬岁末,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博士一年级学生胡露正在备战期末,学业繁忙而充实。
“那时的梦想没有变,我依旧希望投身人工智能领域,让所有的残障人士获得便利。”胡露的眼眸中闪烁着光芒,一如盛夏时分那般明亮。
被命运捂住了耳朵,他却从未停下脚步。“走慢点无妨,只要步履不停。”
穿过荆棘丛林,跨越山川湖海,胡露遇到了属于他的彩虹。
7月,我们来谈谈爱情。
在七夕当天,我们发布了《七夕,医院里的钢琴声,见证49年的爱情》。故事里,李茂泉为失去了外界感知的妻子在医院弹钢琴,他曾数次哽咽,我连唱歌都不爱,却为她学会了钢琴,现在做梦都想她能再回应我一次,哪怕只有一个眼神。
现在,他的祈求有了回应。如今,妻子秦廷倩已经可以给李茂泉简单的眼神回应,手指也能小起伏地摇动。为了更明显地看到妻子的回应,李茂泉特意买了把扇子,妻子开心时,扇子就会在她手中微微地晃动。
“现在她都不怎么喜欢听我弹钢琴了,更喜欢我推着她出去走走,一出去,扇子摇得可开心了。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推她出去,来回差不多要走一个小时,但她开心,我就满足。”为了妻子出行更舒服,李茂泉换了一个更大一点的轮椅,在未来的时光里,他想跟妻子一起看更多的日出日落。
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归宿,49年,从心动到暮年。于他们而言,最动人心弦的,不是鲜花,而是时间的情话。
一架无人机可以飞多远?至少,要能飞出大山。
8月的故事,关于奉献,也关于梦想。这个月,支教老师陈忠超带着贵州大山里的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我们写下了《凡人微光|孩子,让我带你“飞”出大山!》。
如今,和孩子一起“飞”出大山的,还有他们的“航空梦”。陈忠超说,有两位学生的画被命名《我的航空梦》,在今年的11月前往珠海航展。
山里的无人机往外“飞”,山外的物资也源源不断地往学校里送。新的无人机、训练设备、航天相关的图书和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很快把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填满。航天课程在大山的学校里生根发芽,让大山里的孩子也有机会接触到航天知识。“航天梦”就像种子,终有一天会变成参天大树,给这座大山带来绵延的生机。
“飞”出山的孩子,“飞”入山的关怀,一架无人机,连接山里和山外,传递着希望和未来。
9月,中欧班列的首发驾驶员江彤退休了。
从一头华发跑到两鬓斑白,江彤这“第一棒”,一跑就是4934个日与夜。
在他退休这天,我们推出了《百姓故事 | 30万次鸣笛的回响》,讲述了江彤人生最高光的13年。
时至今日,江彤还是会回想起自己站在镜子前穿好制服,戴好帽子打好领带,提前来到班列旁,检查机车、进行制动机试验的场景。每当这时,江彤会把手举起来,做起驾驶班列时的姿势,眼前浮现出熟悉的铁轨和山脉河流,耳边又响起了悠长的鸣笛声。
“我的徒弟阮文玉马上也要带‘小徒弟’了。” 说起这个,江彤笑得很开心,他说,这就叫“传帮带”。如今,退休后终于闲下来的江彤总爱去磁器口古镇逛逛,看着景区陈列的欧洲商品,他也会骄傲的介绍:“这也许就是我们中欧班列拉回来的。”
江彤说,自己在驾驶室里呆了很多年,如今驾驶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探索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步伐才刚开始迈步。
他要开始拥抱新生活了。
10月的故事,关于一抹连续32年、1600余次升起的“中国红”。
今年10月1日,我们发布《百姓故事丨最爱那一抹中国红》,讲述关于80岁老党员张廷福和一面旧国旗的半生恩情。
1952年,张廷福攥着一张土地房产所有证找到了安稳,如今泛黄的扉页已被厚重的时光着墨。改革开放后,张廷福乘着改革的东风,离开村子,当起了铁路工人,修起了水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张廷福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他说,有国才有家。从那以后,一面国旗在他家楼顶升起,日月流转,风雨无阻。
2024年进入尾声。张廷福说,这一年,他很欣喜地见证着祖国更加强大——个人养老金制度普及至全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中欧班列呼啸而来、旅游产业繁荣向好……
张廷福的幸福,是千万个人民幸福的缩影。这幸福背后,是那抹最动人的“中国红”。
张廷福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那一抹流动着荣誉、骄傲、奉献、热爱的“中国红”,永远是我们可以回眸凝望的吾心安处。
“独”,好像定义了一个人不与群相融的状态。而独臂小哥夏瑞告诉我们:“独”,是一种不服输的力量——独立拼搏,过不被定义的人生。
今年11月19日,很多人在《百姓故事丨独臂小哥“乒”出未来》故事里,为夏瑞无畏的勇气和拼搏的韧劲感动。
独自遭遇意外的创痛、独立面对困境寻找新的生门……故事里,夏瑞紧紧在“重新开始”的未来,学习着“平衡”,平衡从前和现在的身体,平衡现实和梦想的距离,平衡自己与世界相处的可能。
一只左手,紧握把手送外卖,握紧手柄挥球拍……如今,夏瑞早已走出阴霾,开启了自己的追梦之旅。
最近,夏瑞正忙着训练。他说,只要有一刻钟的时间,他都会想投入和乒乓博弈的世界中,他的梦想仍然是挺进残奥会。
生活和梦想可能摇摇晃晃,但他拥抱残缺,却从不设限未来。
他说:爱“乒”,就会赢。
人们总说,独木不成林。但是,她用了24年告诉我们,一个人深种的善意之树也能扎根,变成可以温暖人间的山林。
今年12月12日,我们发布《百姓故事丨小山村里的“共享妈妈”》。故事中,奉节社工梁定春因为一次特殊的被爱经历,走出大山后又回到大山。开幼儿园,做社会服务工作,十六年如一日照顾遭遇困境的三兄妹……她成了孩子们的“共享妈妈”,还给孩子们带去了一群“共享妈妈”。
经我们的报道后,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为梁定春和长岭社区爱心妈妈志愿队颁发正能量特别奖及奖金5000元。电话那头,梁定春说,这是爱心之火的一次传递。
最近,梁定春和“共享妈妈”们很忙。期末临近,她们忙着给村里的孩子们复习;天冷了,她们忙着给需要的家庭送上温暖物资。
“新的一年,我会带着妈妈们一起,将这场爱的接力一直延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更加幸福的童年时光。”梁定春说。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希望大家像作家乔伊斯所写的那句话一样,“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从生命中创造生命。”
新年快乐。
文/第1眼TV-华龙网 融媒体新闻中心充满战斗力的全体记者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