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寻踪巴人符号 这场特展带你穿越时空探寻巴文化的深邃魅力-华龙网

文化中国行 | 寻踪巴人符号 这场特展带你穿越时空探寻巴文化的深邃魅力

2024-12-25 07:05: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巴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2月24日,伴着“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的开幕,再次将目光投向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冬笋坝,探寻巴文化历史的深邃魅力。

在展览开幕前的12月23日下午,“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展效评审会暨“巴文化研究展示”交流座谈会在重庆巴人博物馆举行,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巴文化研究会、重庆师范大学、涪陵区博物馆、云阳县博物馆的文博专家对本次展览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展览做到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的有机融合。专家们还就如何提升我市巴文化研究展示能力展开了热烈讨论。

冬笋坝遗址出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巴文化,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承载着古代巴人的智慧与情感。从古老的传说到考古发现,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社会结构,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古代社会。

位于九龙坡区的冬笋坝遗址,是全国闻名的巴文化遗址,是巴文化的实证之地,也是重庆中心城区唯一保存的重要巴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

冬笋坝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吗?在1954年5月间,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在废品收购站挑选古旧铜器时,发现其中有“巴蜀文化”的兵器,经过了解和探寻,发现此类兵器系铜罐驿冬笋坝砖瓦厂在取土烧砖时发现。

1954年6月,西南博物院在千年古驿铜罐驿正式开启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在先后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共清理出墓葬52座,其中船棺葬20座,出土器物987件套,由此揭开了巴文化的神秘面纱。

从1954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冬笋坝遗址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最近的两次考古发掘于2020年、2023年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实施,6次发掘共计清理墓葬百余座,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对研究巴文化提供了科学考古实证资料,使古籍文献和诗词中的“巴”更加立体化。

此次特展是冬笋坝遗址70年来6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首次在九龙坡集中展出,展览分为探秘冬笋坝、感知巴文明、实证巴文化和赋能铜罐驿四大单元,全面回顾冬笋坝遗址历次考古工作,系统展示各阶段出土精美文物。

展览聚焦冬笋坝,展望巴文化研究与保护传承,也是冬笋坝遗址2020年出土文物修复保护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展出了川渝两地5家文博单位收藏的冬笋坝遗址、云阳李家坝遗址、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出土巴文化相关文物110件套(其中等级文物40件套)。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博物馆副馆长、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在接受第1眼TV-华龙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冬笋坝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巴蜀文化考古工作,也是第一次实证了巴文化。巴人博物馆举办这次展览,尊重了历史,保护了文化,也致敬了先贤。这里有文物、有文献、有保护的过程,不仅仅是冬笋坝出土文物的展览,也是70年发掘保护历程的一次展示,意义重大。

巴人葬具多以“船棺”为主

冬笋坝遗址出土的墓葬形制多样,船棺葬是独具特色的墓葬之一。

为什么古代巴人喜欢将船棺作为墓葬?

据重庆巴人博物馆副书记、展览策展人陈锐介绍,这一定程度上与古代巴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古代巴人傍水而居,擅于舟楫,渔猎是其主要的生计方式。

陈锐谈道,过去由于生产水平较低,靠近江河能充分利用渔业资源,有效减小狩猎失败可能引起的生存危机,因此船就会成为古代巴人的交通工具,甚至是生产工具,而这艘船也会伴随着巴人的一生。“他们生前以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死后以船作为葬具,反映了古代巴人‘以水为家’的信念。”

在本次展览的正中央就展出了一具20世纪50年代冬笋坝遗址考古出土的船棺复制品(原件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展出),形如独木舟。

对于船棺的制作,陈锐介绍道,船棺加工过程采用刨凿与火烧相结合,用大楠木一截,削去上面一小半,使其呈半圆,底部稍微削平,使成船底,两端由底部向上斜削,使其翘起如舟之两头,船身正中一段挖空作船舱,随葬品就装殓在这里面。

巴人平民生活较为朴素,随葬陶器以釜、罐、豆形成基本组合,其中作为核心炊具的圜底陶釜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用具。

“透过冬笋坝遗址出土文物,我们可以感知巴人的勇武之风和独特的生活气息。”陈锐如是说。

巴人兵器上常见“虎纹”符号

此次展览中,除了有核心炊具以外,还有众多青铜器,而剑、矛、戈、钺等兵器最为典型。

仔细查看,你会发现,在这些兵器上铸有各类符号,为巴国增添了神秘色彩,而“虎纹”符号最为常见。

陈锐说,目前巴蜀文化出土的铜兵器上有很多刻画符号,据统计研究有292个单个符号,符号组合有1000多种,而“虎”是最常见的符号。

为什么巴人兵器上喜欢用印有“虎纹”的符号?

在《后汉书》中有“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的记载。白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巴人廪君蛮首领或“白虎复夷”等崇虎部族的代称。

陈锐谈道,一方面,在大部分兵器上能够看到“虎纹”符号,代表着当时巴人对首领崇拜的信念;另一方面,虎是百兽之王,而将“虎纹”印在兵器上,增加一种神秘力量,起到震慑的作用。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是矛、戈、剑上面的符号,可以看到的是“虎纹”的虎口始终是朝向攻击敌人的方向。由此可见,这样的细微刻印,不但可以增强巴人的斗志和信心,同时也向敌人展示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

巴文化竹编织制品首次亮相

此次展览除了青铜器外,距今两千多年的巴文化竹编织制品也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战国竹笥就是其中之一,这件文物于2020年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出土,发现于M88船棺葬出土铜釜甑内底,属重庆地区巴文化墓葬中的首次发现。

据陈锐介绍,这件文物的发现也特别有意思,在考古现场,釜甑内部是满满的泥土,转入室内整理阶段后,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首先要清理泥土,就是在清理泥土过程中发现了这件珍贵文物,因为是在炊煮器的底部,由此推断这种笥在古代可能是一种存放食物的物品。

这件战国竹笥能够保存下来,极其不容易,这也得益于M88船棺葬完好的密封性。

陈锐说,我们在发掘M88船棺葬时发现,在船棺的周边发现了大量的青膏泥,极大地保证了该船棺的密封性,避免了这些文物常年在地底下遭受腐蚀,因此这件文物能够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这件文物于2022年3月被发现时,在重庆以及全国考古学界引起过极大关注,经过文物保护人员的细心处理,目前保存状态稳定,才得以在本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大江东逝,巴人已远。

数代人勤勉发掘70载的冬笋坝遗址,为巴文化进程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证,让这个曾经只存在于传说和史籍中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巴文化是巴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智慧结晶,它既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江之滨的巴渝儿女,承续着“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人文品性砥砺前行,驶向未来。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3月,市民朋友可以前往重庆巴人博物馆参观,探寻巴文化的历史踪迹。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