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韦燕 实习生 方芳 肖琪)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子,如何在保留兴趣的同时,迎难而上,做梦想路上的追光者?这场主题为“通往认知与世界之路”的圆桌交流,或许给了学生们不同的答案……
12月21日,著名作家阿来、李洱、关仁山、张者、臧棣、张清华、王威廉、叶昕昀、马晓康等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省级作家协会主席,以及优秀青年作家和学者走进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与学生一起“别样”阅读人生之路。
在时代浪潮中找寻人生的方向
名家“赴约”:探讨文学在认知世界中的作用
关于文学的意义,不管千年前,还是万年后,都不会被遗忘被否定。
圆桌文学对谈环节,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深入探讨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文学在认知世界中的作用。他提到:“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思维能力的高低,理解世界能力的高低。”并以“丽江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为线索,阐述了自己创作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时的经历,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学打开世界的多重入口,从而在其中得到启迪,拓宽认知视野。
“现实摩擦心灵的震撼需要用文字描述,真实的感受需要用语言去描述,这是文学的生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表示,在短视频流行的趋势下,人们缺少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容易使语言能力和想象力退化。他建议,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把文字转换成图像、世界的思维习惯,锻炼思维与想象力的深度、广度,才能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作为中学生,没有必要专注于写太多东西,但要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对语言的敏感。
“文学不仅是成为作家的途径,更是积淀智慧、认识世界的关键。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而文学能把大家从焦虑中、压力中引出来。”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关仁山强调,文学能够帮助人在焦虑的状态下释放心灵,并通过文学的碰撞与积淀,形成一种“智慧感”来看世界,打通自己的生命通道。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臧棣强调了文学在揭示和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人对生活和价值的理解。交流中,臧棣讨论了文学感受与心理影响,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学强化对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理解。他强调,文学可以带来畅快、有趣的发现,使人透过“世界的硬壳”,跨越时空、文化与作者实现灵魂的互通,因此在阅读时要将精神完全浸润进去,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在一片纯粹的心灵世界中见山、见水、见天地。
著名作家王威廉讨论强调了科幻小说对个人想象力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他通过回忆阅读郑文光的科幻作品《飞向人马座》,首次了解到黑洞的概念,这不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激发了对宇宙的好奇心。他认为,文学和想象不仅展现了对宇宙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类自身、生命形式和文明的深刻思考。这种想象力能够打开对新世界的认知入口,这些入口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可能在遥远的银河系中央,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文学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成为一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教育名片
探索自我、找到真我,是每个人必修的终极课题。而好的教育使我们“踏进生活之河,毫无惧色”。
“文学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重庆一中一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教育名片。”重庆一中党委书记唐宏宇称,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判断,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一直以来,重庆一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学教育,积极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搭建形式各样的平台,希望以此,点燃学生们心中文学的种子,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广泛开展文学活动,丰富和拓展文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教会学生们欣赏文字之美,更引导他们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主要工作除了校内的文学教育,社会的文学交流,国内外的文学交流,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社会服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表示,与重庆一中的合作既是文学教育的工作,也是社会服务的工作,希望通过双方开展的活动,给学生的阅读、写作与成长带来更多帮助。在与学生交流中,张清华也引经据典,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学世界。他讲文学趣味,不要让兴趣知识化;讲世界入口,认为我思我在、天地长存;讲文学与哲学,不同文明背景的人,都能成为同时代的人。“阅读不在乎目的,文学只是比较高级的语言生活,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学家,只是需要读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浪漫,有人能共鸣,可以给你一个拥抱。”
重庆一中校长毛明山介绍,活动当天还分别设置了以“如何让读写超越认知”“这个时代的阅读和写作”“我要更多的细节”“写作的秘密”为主题的1场教师工作坊与3场学生工作坊,作家、诗人与师生聚焦主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分享。
“文学通向世界的认知之路”这个主题的考量是什么?让文学超越认知,到底是让文学从知识的层面跨过去,还是当成艺术不在满足于知道而是感受?在教授学生时,是否可以通过去理解作者表达,更好地让读写超越认知?……
在“如何让读写超越认知”教师工作坊现场,关仁山、臧棣、张清华与重庆一中60余名语文教师展开“对话”,帮助教师在未来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交流过程中,张清华提出“老师们不要认为我们手里的这一本教材就是至高无上的。”引发教师们对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让重庆一中的老师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活力。
这是一个日益扩展的名单:苏童、欧阳江河、舒婷、张清华、甫跃辉、毕飞宇、李洱、乔叶、东西、叶兆言、西川……当代作家和诗人,纷纷走进重庆一中,重庆一中的“作家群”让人关注。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将重庆一中纳入其校园写作计划种子学校,并从2016年开始,两所学校先后联合举办了4次作家进校园活动,邀请38位国内文学作家、诗人、评论家,其中包括6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到学校开展文学交流活动,并组织优秀作家学者批改指导学生文学作品,邀请重庆一中语文组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语文学术研讨活动。
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下,近10年来,重庆一中开展了丰富多彩且全面的校园文学及教育活动,并成功申报重庆市语文课程创新基地,获评全国最美校园书屋。设立与文学相关的校本选修课程13门,有“四月份文学社”和“荒原诗社”等学生文学社团,编辑出版《四月风》和《荒原诗刊》两本连续出版的文学内刊。学生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在全国荣获数百项文学奖励。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