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近2500枚战国竹简,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多年来,清华大学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公布整理报告。12月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集中发布围绕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推出的系列成果。
最新整理发布的清华简第十四辑由中西书局出版,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发现了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天下王”的最新资料。
三篇竹书尽显先秦治国思想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师石小力介绍,《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连为一卷,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内容颇有关联,多用古语,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成后》这一篇写成王“悛民非彝,替文兴素,因常由干,休辞时降,文武受度”,即纠正庶民不合乎礼仪的行为,提倡以简朴替代奢华,任用贤才来治理国家。《史记》里对昭王的记载只有几十个字,清华简中的《昭后》丰富了昭王的故事,他也和成王一样主张效仿文王武王,特别强调德治。《成后》《昭后》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两中》原有竹简88支,现存87支,是清华简中的又一长篇竹书。由于竹简残乱、编连信息不足,研究人员利用出土竹书微观考古方法,最后成功实现残碎简拼接和全篇的编连复原。简文假托圭中、祥中与夏启的对话,来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内容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两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两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
例如,在祭祀方面,两中指出“斋宿必以节,牺牲必从其吉,威仪而毋失,是谓大吉”,即祭祀要符合节度,牺牲要选用吉祥之物,祭祀中要保持威仪,这称作大吉,祭祀仪礼符合节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这正是中道思想的体现。
石小力介绍,《两中》的命名及其治政思想都体现了中道思想,在清华简其他文献中,中道思想也是屡见的,《两中》是中道思想的又一次集中体现。简文还涉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传说,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夏朝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校释、英译方面发布一系列成果
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第一辑(1-4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第2卷、第3卷、第6卷,以及《走近清华简(增补版)》英文版。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计划共出版18卷。丛书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释文进行全面校订和注释,并将艰涩难懂的战国竹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向广大读者进行普及推广。丛书还首次公布简文红外图版,供专业研究学者参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计划共出版18卷。丛书每卷都会介绍学界最新研究情况,并由出土文献研究领域专家对简文进行注释、翻译,将清华简原文、隶定文字、现代汉字和英文一并呈现。此外,《走近清华简(增补版)》是第一部关于清华简的普及性学术著作,对清华简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其英文版翻译由武汉大学游长松教授领导的翻译团队历时四年完成。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表示,清华简全部整理工作计划将于两至三年内完成,目前也进入最难的阶段,一些残碎的竹简没有编号,不易编连,难以理解,团队在竭尽全力突破难关,争取早日整理完成。在全部整理完成后,团队还将不断深化清华简的价值与内涵研究工作,促进清华简的海内外传播。
文汇报 李扬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