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梨园种桃李 一曲尽一生
2024-12-17 06:00:0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从小学戏
一曲尽一生
“这是《问病逼宫》,我演杨广,这是《夏天官与蔡龙王》,我演龟丞相……”孙宗燊慢慢从怀里掏出一沓照片摊开在桌上,泛黄的相纸平整如新,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画面上的人物讲述着往事。
1941年,孙宗燊出生于重庆丰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孙宗燊偏偏对戏曲情有独钟。
“七八岁的时候,村里经常有流动艺人来演出,我就在一旁静静看着他们唱,金钱板、花鼓、竹琴,我会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一板一眼模仿。”台上戏音袅袅不绝,飞进了年幼的孙宗燊心里。
没有钱买琴,那就自己做!竹壳代替蛇皮做琴面,麻绳代替钢丝做琴弦,敲敲打打耗时几天,一把简陋的胡琴就诞生了。琴弓碰触琴弦,嘶哑着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成了童年的天籁。
小小年纪的孙宗燊表现出对戏曲极佳的天赋,“我嗓子好,扮相也好,垫江川剧艺术团、涪陵川剧艺术团都来找过我。”说到这里,孙宗燊的自豪抑制不住。
“去水码头吧。”1956年,14岁的孙宗燊听从母亲的话,被特招进涪陵川剧团正式学艺,师承当时剧团的团长兼导演刘又良,后又拜师于著名川剧艺术家、原南桐川剧团副团长廖啸风。
回想起学戏的日子,孙宗燊历历在目:鸡鸣而起、日落不息,压腿、踢腿、压横竖叉、喊嗓子,一天天,一遍遍。因练习过度,身上时常“伤痕累累”,但他从不怕疼,更不叫苦。
凭借对川剧的一腔热爱,孙宗燊在梨园里度过无数个暑往寒来。也因八方得道,练就深厚的戏曲功底。生旦净末丑,打击乐五方,一招一式间,他逐渐形成一套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
他的演出,每场都人满为患。台上浓妆神飞顾盼,台下看官阵阵喝彩。戏曲,成就了孙宗燊,而他,也将自己的生命注入脸谱中。
长大编戏
“戏”水应长流
一碗盖碗茶、一场折子戏,氤氲茶香袅袅升起……生于民间,植根在茶馆,在那个文化生活贫瘠的年代,川剧曾为观众带来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川剧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每种都有独到之处。昆腔典雅曼妙、高腔高亢婉转、胡琴咿唔如语、弹戏旋律悠扬、灯调俚俗活脱……”讲起川剧,孙宗燊如数家珍,说到兴奋处,还会即兴来上一段。
随着时代变迁,他也慢慢发现,曾经“雅俗共赏”的川剧变得越来越“小众”,一提起川剧,年轻人似乎只能想到“变脸吐火”。
这朵屹立三百年风霜的艺术奇葩,似乎正在遭受时代洪流的荡涤。
1989年,涪陵川剧艺术团遭遇撤团,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但他坚信“撤团不撤阵地”,在那段艰难的岁月,孙宗燊独自撑起一片天。种种变故也让他意识到,川剧要想活下去,必须要改变。
“从服装道具到表演手法再到唱腔设计都需要创新!”孙宗燊发挥了他能编、会导的特长,开始创作剧目。
几十年里,孙宗燊导演过《春草闯堂》《屠夫状元》《柯山红日》《程夫人闹朝》等80多出戏,导演的作品《酉州恨》《过关牒》等多次斩获大奖。对《问病逼宫》《徐九经升官记》《杜泉山》等14出传统戏、现代戏的唱腔进行了创新设计。
2014年,由孙宗燊历时一年改编的涪陵本土川剧《夏天官与蔡龙王》在涪陵大剧院公演,改编后的剧目既保持了原作的基本架构,同时又在剧中植入“涪陵八景”等大量本土文化元素,并一改以往“高腔”为主的唱腔演绎,创新融入“昆腔”“弹腔”“灯腔”等交互的“四下锅”演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一曲罢,2070名观众在台下报以热烈掌声,而他们,也与孙宗燊一起见证了涪陵川剧的荣光归来。
暮年传戏
梨园种桃李
“小腹收紧,动作要刚劲,注意面部表情……”每个周末的上午9点,涪陵区崇义街道皮家街社区活动室雷打不动会响起稚嫩的戏腔和一群孩子练功的身影。
此时的孙宗燊,正手把手地教授6名孩子练习涪州川剧基本功。这是他14年如一日的日常,也是他现在最重要的“人生大事”。
在旁人看来,孙宗燊从来都是一个“固执”的人。“一个老鸦守一口滩”,这是当年孙宗燊的师父对他的评价,也极其恰当地贯穿了他的一生。
家人都远在成都,他却舍家别业独自一人定居他乡;明明是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闲不下来当上了“老师”。
已是83岁高龄,孙宗燊的背已经佝偻,教授声腔时会时不时咳嗽,站在一群孩子中间,有一种时空交叠的错觉。
这些孩子里,最小的只有不到5岁,自己还能教他们几年呢?
“川剧唱法难、声腔多、五种声腔个个都要学好才行,人家学一种的时间你需要学五种。没有个几年甚至十来年的基本功,是唱不好的。”孙宗燊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对于前来求学的孩子,他向来来者不拒,且分文不收。
这些学生里,有些是同学介绍,有些是亲戚推荐,口口相传间,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活动室,成了培养川剧演员的摇篮。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孙宗燊的首席大弟子李金治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3岁拜师学戏,如今接过师父手中的接力棒,成为重庆市川剧院的优秀青年导演。
直到今天,两人的联系依然没有断,李金治在排戏上遇到困难,还是会请教孙宗燊,孙宗燊会拿起手机,把唱腔录好传过去,穿越时空的师生之情还在延续。
孙宗燊一直相信,李金治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他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也道出了他最简单的初心。
“我教的上百名学生里,有好几个是大学的音乐老师,我教给他们川剧,他们再教给学生,慢慢地,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川剧。”孙宗燊有自己的“小九九”。
“川剧是我的生命,我学了一辈子,我舍不得它,也离不开它。”孙宗燊眼含泪光,“有生之年,我会一直把它传承下去。”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摄像/杨琦 后期/曾静 美编/印山红 林楠/主持
责任编辑: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