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胡剑: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行走中的大思政课
2024-12-16 10:37:29 听新闻
重庆理工大学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校园文化资源实际、周边馆藏文化资源实际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课堂与思想政治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了行走中的大思政课。
深挖馆藏文化资源 拓宽大思政课之源
大思政课要求师生们走出小课堂,进入大课堂。重庆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是深入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联系拥有特色思政资源的博物场馆、文化场馆,引领学生们走进馆藏展品、靠近馆藏资源、亲近馆藏物件。2024年10月,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綦江博物馆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双方就优势资源互补、特色资源共享、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等达成共识。在互促共建的良好氛围下,思政教师们、大中小学生们、馆藏工作人员门于中共綦江支部前话党建,于石门寺下发新声, 发掘有形、有效、有内涵的“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中的课程场景与教育资源,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社会影响力的思政育人成果,共谱大思政课拓源新篇章。
深挖校本文化资源 夯实大思政课之基
重庆理工大学在抗战文化、兵工基因、红岩精神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学校利用自身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积累,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大思政课的实践。通过把握新质生产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把学生“送”到有“枪炮声”的地方了解行业需求、锻炼实战能力,提升了大思政课与大专业课联合育人之效。学校通过把卓越工程师“请”到学校培养未来工程师,采用“产业全链进课程体系、产业案例进教材、智能场景进课堂”和“双创成果产业化、技术资源课程化”的“三进两化”教学模式,增强了校本文化小课堂与社会生产大课堂的联合。大思政课不仅应专注课堂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思政实践。通过“情景式”融入学、“沉浸式”常态学,积极围绕学生们的兴趣点进行场景式、融合式的设计,通过精心设计使得学生在体验与体悟中进行先进理论的学习、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学校就虚拟仿真等进行部署,在数智化改革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新质生产力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让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活起来”、红色标杆等特色标识“树起来”,红色情怀等家国情怀“立起来”。学校组织师生在重庆建川博物馆海军166驱逐舰(珠海舰)上开展实景式大思政课教学。馆场工作人员介绍了166珠海舰的研制和历史,相关专业课教师以先进生产力角度对舰艇特种材料、特殊加工技术进行讲解,思政课教师从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入手,讲述“强国”故事。在贴近校园生活的文化源流中夯实了大思政课实践之效,在火热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喊出了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深挖地方特色文化 提升大思政课之效
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历史史实、重要人物及生活习俗、地形地貌展示了重庆发展中的重要事件、重要标识、重要主体及生活背景画卷、地理环境基础,为大思政课提供了广阔社会背景、深厚文化滋养和厚实教学资源。两江四岸的缤纷色彩展示着国际化都市的现代气息,远山僻远的乡村里充满着当代愚公的豪情,爱情天梯的步步台阶印刻着山区人民的坚守与执着,三峡人家的锅碗瓢盆里响彻着库区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进行大思政课的生动素材和绝好材料。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重庆深厚的文化资源,从源远流长的各种文化资源中进行大思政课资源的活化利用。教师们踱步夔州、沉吟昌州,用脚步度量巴渝大地,通过思考熔炼璀璨文化。通过采风、调研、研讨、发掘,开发了一批以夔州思政文化资源、僚人文化遗产为代表的特色思政文化资源,夯实了大思政课文化之基。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