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同育人,项目引领促提升——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与探索
2024-12-11 14:30:26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多年来致力于通过产教融合、校地协同,通过多方多元育人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学院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推进校企融合,选择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组建工作室团队,在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方面通过政策支持给予充分保障和自由,采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改革、课内课外实践等方式,以校企合作、技术合作、学科竞赛等模式,把教学和实践融入完整项目过程中,实现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今已建有“教授工作室”5个。
优化顶层设计,确保运行有力
依据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和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具体来讲,就是以项目为引领,以教授为带头人,“教授工作室”团队依据实际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并据此组织学生进入“教授工作室”进行学习,可以针对学生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多样化学习模式。
以第一批建立的“孙磊教授工作室”为例,孙磊教授结合肖家镇啸马老街景观改造内容所需,从选修课中自主选择与完成项目相关的各类课程,组合成一学期课程,形成课程链,确保学生所选课程能组合为项目工作流程闭环,为项目深入课程奠定基础。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合川区肖家镇啸马老街传统村落入选重庆市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开展团队教学,确保师资有力
依据学院教学工作实际,遴选一部分专业实践双能力的高级职称教师建立“教授工作室”,以教授工作室带头人的身份,组建“1名教授+2-3青年教师+企业教师”的教授工作室团队。教授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及行业经验,根据地方经济需求、乡村振兴需求、企业项目需求、科研服务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梳理教授工作室任务目标,充分激发教授的能力与水平,为学院提供更多服务。
同时,依据学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等相关文件要求,带领1-2名青年教师共同进行教授工作室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实践成长。结合实践,邀请企业专家进入教授工作室团队,邀请企业家走上高校讲台,向师生分享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教授团队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提升理论水平,既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也为学院储备了大量能讲课的企业专家。以“唐湘晖教授工作室”为例,在唐湘晖教授的指导下,其青年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市级一流课程1门,完成编写教材1本。
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教学有力
以项目制为引领,推动“教授工作室”运行,打破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无形之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验实训、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起来。“教授工作室”以学期为单位,以工作室项目目标为引领,整合课程内容,整合实习实训,整合教学场域,在教学执行上,形成了多维课堂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教授工作室”团队带头人确定明确的实践目标,第一课堂依据任务划分知识点教授内容,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各类与此有关的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比赛等,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地方进行实习实训,提升实践能力,同时结合数字技术,举办“移动课堂”,把课堂延伸进企业,将书本知识以现实案例呈现,深化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形式更生动,教学内容更落地,教学目标更明确。
例如高彦彬教授工作室结合当今社会对文创产品开发的需求,与相关政府、企业结合,通过院坝课堂、移动课堂,完成白果坪冷链涂装车以及徽标设计、合川区官渡方碑村视觉形象设计、华岩新城实验幼儿园品牌衍生设计、行微设计工作室无线耳机包装设计等设计项目。
深化课程改革,确保行动有力
以项目为引领,推行“专业课程项目化、专业实践实战化、学生作品产品化”的“三化”实践教学,有力推动“教授工作室”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结合数字化教学改革,推动情景化教学,将AI技术、微直播等引入课堂,创建沉浸式教学情境,探索翻转式、探究式和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单向到互动、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智能的变革升级。
其次,构建起多维课堂教学模式。依托“教授工作室”带头人良好的知识、能力水平,参照实际工作岗位项目任务,结合各类设计竞赛,带领青年教师、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教学比赛,以赛促改,检验学习成果。例如白雪教授工作室,白雪教授工作室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把创新创业等相关竞赛融入教学中,形成丰硕成果,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银奖等。
第三,结合社会服务,提升学生能力。依托“教授工作室”带头人的学术能力、专业能力,带领“教授工作室”学生团队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实践能力。学院先后与合川区肖家镇、官渡镇、涞滩镇等地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规划设计、文创开发等设计助力乡村;在合川盐井街道、草街街道等田间地头建立起院坝课堂,在田间地头、工地厂房开展部分课程讲授,将课程作业与乡村实际需求联系起来,不断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深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
完善评价体系,确保运行有力
“教授工作室教学团队”依照各工作室任务目标,充分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实施两个考核改革目标:
一是学生课程教学考核,学生在进入“教授工作室”进行学习以后,不仅要完成课程教学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还需参加各种国家级、省市级设计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或参与设计实践项目制作、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从实践竞赛、项目制作中获取学分,由企业和导师共同参与学生课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教师团队考核,学期结束后,一方面,教学团队依据实践项目、横向项目完成情况及课程课时量进行自评,另一方面,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教师考核,提出教学中的不足,经反馈、改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大推动学院教学水平提升。
取得丰硕成果,助力人才培养
在校企政地合作的基础上,教授工作室团队及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成果已初见成效。在教授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参加2023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获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优秀奖项多项;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0项,其他奖项多项;工作室教师立项横向项目4项,省级科研教改项目近10项;出版专著1本,教材2本。
在于同行的交流中,普遍评价“教授工作室”有成效可借鉴,是值得推广的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扬,认为工作室培养学生工作踏实,专业能力强,工作做上手快。
未来,学院将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素质设计人才成长规律,提升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能力。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