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用公共艺术点亮社区,“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展启幕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12-11 07:39
听新闻

“穿过三村的光”摄影工坊作品展、“火车再进站”AR数字创意工坊作品展、全国社区公共艺术案例展……12月10日,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办,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承办,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等单位为学术支持的第五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展览,在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新市场社区铁路三村举行,展出长江沿线14所高校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近50件(组)作品,生动呈现了中国式公共艺术激活社区的多种范式。

作为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统筹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大型联合文化新闻行动——“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的重磅活动之一,本次展览还探讨了技术、公共艺术与社区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路径,尤其是科技艺术在当代城市更新与智慧社区构建中的实效与价值。

艺术在街角,让生活带点光

青石铺就的道路,古朴而典雅;老式红砖建筑,错落而有致;枝繁叶茂的绿树,掩映着芳华……当天,走进铁路三村,大量公共艺术作品被巧妙地展陈在社区各个公共空间,让这一老旧社区“逆生长”,“变身”成艺术嘉年华。

“本次展览共分‘穿过三村的光’摄影工坊和‘火车再进站’AR数字创意工坊作品展、全国高校案例作品展、往届作品回顾展三大板块,以‘以实为验:科技艺术与社区更新’为主题,用跨界融合的公共艺术去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本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曾令香称。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155
▲第五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展览现场,观众正在拍摄展出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其中,“穿过三村的光”摄影工坊和“火车再进站”AR数字创意工坊作品展,为在地创作的作品展。

“穿过三村的光”摄影工坊作品,用专业和充满情感的摄影作品,展现了铁路三村的人文历史风貌。如,作品《泽英你好》,以居住在铁路三村的93岁居民段泽英为主要拍摄对象,用“回忆录”的形式,将现在的镜头图像与过去的文字回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铁路工人家庭朴实勤劳的过去与乐观阳光的今天。

《爱乐之村》系列摄影作品,展现了老旧社区中一个充满活力和温暖的世界——娱乐活动(合唱、乐器演奏、跳舞等)。其不仅是对一个社区纪实摄影,更是对音乐如何成为社区纽带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展现。

“火车再进站”AR数字创意工坊作品,则运用AR等数字技术,将传统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视觉盛宴。

如,作品《火车再进站》,以法国卢米埃尔的电影《火车进站》为创作灵感,通过AR虚拟的方式,让铁路三村的老铁路再次实现“火车进站”的胜景;作品《来自铁路的二十五封邮件》,用AR技术,以25张影像,象征25封未曾寄出的信,细腻地记录了铁路人与铁路生活,揭示了他们的情感、奋斗与梦想。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02
▲参展作者正在介绍AR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铁路三村就似一部厚重深邃的书,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居民,无一不是书中的篇章段落。他们经历的社会变迁、岁月蝶变,如海中激荡的浪花,每一朵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起伏与澎湃,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敏感的琴弦,为我们的作品注入了源源不断、鲜活而真实的生命力。”艺术家代表韦子怡表示。

“太有创意了,艺术家们‘化腐朽为神奇’,将我们的生活日常和身边故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感觉‘生活都有了光’。”铁路三村刘新宇等居民观看了展览后动情地说。

激活社区,公共艺术的多种范式

从北京宋庄艺术区,到上海宝山社区美术馆,再到广州晓西社区……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纵深推进,用艺术赋能社区已成为热门话题。

走进本次展览现场,在全国高校案例作品展板块,展示了来自长江沿线的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14所高校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的大量作品,呈现了中国式公共艺术激活社区的多种范式。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05
▲参展作者正在介绍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所谓公共艺术(Public Art),泛指一切置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区别置于各种封闭空间内的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

“对于舶来的公共艺术概念,我们不能只‘吃流食’,需要进行中国化转化。而中国式公共艺术的内涵——‘公共’,是基于公有制基础的公共空间、基于传统文化基础的人民、基于大国的在地性;‘艺术’,是基于文化(文以化人)的审美范式、基于守正创新的创造力。”曾令香表示。

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张承龙牵头的《东明艺术+》项目,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型城市“内涵式发展”与“精品城区”改造项目为背景,以东明社区为阵地,以自然、人文、社区为创作元素,邀请全国各地艺术家走进东明,与社区居民一同创作可驻留展陈的公共艺术作品,共同将艺术理念转化为现实,并在东明进行展示,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09
▲参展作者正在介绍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南京艺术学院季鹏、马翀等人实施的《多攒南京艺术地图》项目,是一个非盈利的公共艺术计划,借用“地图”这一媒介,尝试为艺术家、展演场地与观众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以开放、多元的姿态在采集、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探讨了文化、艺术、商业、大众等一系列南京的城市艺术生态问题。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12
▲参展作者正在介绍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湖北美术学院胡璇、胡旭阳等人推出的《汉声》,以商业空间为基础,从“武汉的声音”这一主题出发,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并邀请公众参与,让大家在音乐中通过与作品互动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喜爱这座城市的人说出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找到幸福感的共鸣。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15
▲参展作者正在介绍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此外,本次展览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创作的《造太阳》、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创作的《“你是支撑我生活的人呐”邮电支路社区规划艺术节》、江南大学艺术家创作的《显影无锡|胶卷漂流Public exhibition》等众多作品,均以独特视角和无限创意,为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这一时代命题提交了艺术答卷,堪称是一次艺术激活社会的最新最集中的成果展。

“有些作品让我看得心头一酸”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本次展览的作品不仅受到居民、游客的赞许,也得到了专业人士认可。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称,本次展览汇聚了国内外的跨领域专家、学者及青年艺术家,共同探讨艺术、科技与社区融合的话题、公共艺术的中国实践,以及艺术教育的未来趋势等前沿议题,体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时代性、在地性、人民性与实践性。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19
▲参展作者正在介绍作品。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彭伟称,本次展览采取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模式,让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深入生活现场、扎根人民,不仅是探寻中国现实、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重要场域,也是对城市更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战略的艺术发声和学术探索,有利于激发公众对于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社区更新。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伶表示,社区更新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而文化艺术的融入尤为重要,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美化,更在精神层面上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本次展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不仅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能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力,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展览中的有些作品让我看得心头一酸,太令人感动了!它们使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共同体,让文化艺术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戴伶说。

微信图片_20241211074221
▲展览现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展览此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它是一场基于长江地缘之因,着眼于中国现场的公共艺术行动,是对长江沿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艺术发声和万众和鸣的学术平台。本次展览充满了对公共艺术概念内涵的创新、当代艺术创作路径的创新、学术生产路径(自下而上)与学术理念(从现场出发)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更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郑宇

责任编辑:王景行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