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建设韧性城市 托起城市幸福-华龙网

【地评线】渝论 | 建设韧性城市  托起城市幸福

2024-12-08 06:00: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共部署11项重点任务,旨在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意义深远,关乎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根基。

明确目标,展示蓝图,鼓舞人心。韧性城市,是能扛住冲击、迅速自愈的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党中央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暴雨倾盆,排水系统高效运转,内涝不再;地震突袭,房屋建筑稳如泰山,伤亡锐减;公共卫生危机时,医疗资源调配有序,民生无忧。精准聚焦薄弱环节,从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到应急体系的完备构建,桩桩件件都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之举。建设韧性城市,托举城市幸福。

铸造硬脊梁,打造安全阀,孕育活力源。传统基建奠定城市骨架,新型基建则赋予城市灵活应变的智慧神经。5G网络全覆盖,让信息飞速畅达每个角落,指令瞬间下达,救援行动精准同步;物联网让市政设施“开口说话”,路灯能监测环境、井盖可自动预警位移,细微隐患无所遁形。大数据中心如城市“最强大脑”,整合海量数据,分析城市运行态势,提前预判风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丰富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应用场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韧性城市,需要全民参与,久久为功。 应急管理体系堪称韧性城市的“安全阀”。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民众多元协同,才能攥指成拳。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调配资源有章可循;社会组织发挥专长,志愿服务温暖人心;企业凭借技术、物资优势,紧急生产物资、抢修设备;民众积极参与应急演练,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化身邻里守望的守护者。平日里演练磨合,战时方能高效联动,第一时间扑灭危机“火苗”,守护城市安宁。生态修复工程让河湖清澈、山体稳固,削弱自然灾害破坏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凝聚各方力量,才能一砖一瓦筑牢城市韧性根基,一步一景绘就幸福城市画卷。

韧性城市蕴含的是以人为本的温情,彰显的是科技赋能的智慧,托举的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当城市经得起风雨、扛得住重压、容得下变数,生活其中的人们方能安居乐业,怀揣稳稳的安全感。

作者:殷建光

审校:杨金行

责编: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责任编辑: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