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许还不知道,在1951年和平解放前,整个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占地区总人口95%的农奴一旦遇到生疮害病只能听天由命。特别是在广大农牧区,零星分布在民间的藏医药人员不足300人,有限的医疗资源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服务于权贵阶层。
195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昌都第三办事处卫生所集体转业成立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西藏大地从此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医院。
70多年来,在中央和全国相关省区市的对口支援下,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由解放初期的3个增加到1661个,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小病在县(区)就能得到治疗,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不足百人增加到22000余人。
重庆医疗援藏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直到2015年,四川、重庆等省市曾先后选派了72名医疗援藏队员参与昌都市人民医院援藏工作。
2015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启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新纪元。相对于之前零星、分散的医疗人才援藏,组团援藏更有力量,更加全面。昌都医疗卫生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8月18日,重庆市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15名专家,正式抵达昌都市人民医院,开启为期1年的援助工作。
彼时的昌都市人民医院制度不健全、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医护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像一盆冷水,让援藏队员心中涌动的激情凉了大半截。他们意识到,医疗援藏不是来锦上添花的,而是来雪中送炭的,甚至“炭”都不是现成的,需要自己去挖。
“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只能一个一个解决。”面对困难,援藏队员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蚂蚁搬家”式逐一改进。
医院专业化、规范化的第一步是建立健全现代医疗制度。从第一批到第七批,重庆“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先后制定了《昌都市人民医院总住院医师管理规定》《昌都市人民医院运行病历质量管理办法》《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纠纷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昌都市人民医院聘用人员职称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文件,完善了各种制度867项、应急预案流程145条,为医院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建章立制同时进行的,是先进医疗设备的配装,让医疗专家不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困。
2016年7月,第一批援藏队员离藏之际坦言,最大困难便是:医疗设备短缺,很多手术无法开展,甚至提出了“由援藏医疗人才根据专业和工作需求带着设备开展援助”的无奈建议。
该条建议引起了重庆援藏工作队和昌都卫生部门的重视,之后历批次医疗援藏队均把购置先进医疗设备作为援藏重要任务。
2017年以来,依托“以院包科”模式,重庆市11家医院“一对一”指导11个重点科室建设,把昌都市人民医院纳入重医附一院医联体成员,“包科医院”先后派出院领导、专家135人次来昌都指导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甲”创建等工作;并赠送了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施设备348台件,让昌都的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体验到和重庆一样的医疗技术。
据统计,重庆累计援助建设和设备资金约1.1亿元、配置捐赠医疗设备407台件,新增床位300张,新增建筑面积300%,MRI、DSA、体外碎石机、床旁血滤机、呼吸机、PCR检测设备、结肠镜、纤支镜、利福平耐药检测等,均在医院得到了列装与应用。
“目前,医院的医疗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了自治区第一梯队,有效保障了藏东地区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需求。”昌都市人民医院医学装备科副科长张锐表示。
为提升藏东地区危急重症综合救治能力,实现“中病不出市”为目标,重庆援藏工作队将国家卫健委重点关注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重危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纳入了重庆“组团式”医疗援助规划建设目标。
近10年来,经过七批次重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的接续建设,昌都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已通过中国创伤联盟评审并获“创伤中心建设单位”授牌,成为自治区3个获得授牌的医疗机构之一;“卒中中心”成为自治区4个获得“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单位”授牌的医疗机构之一;“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以及胸痛中心总部专家评审;儿科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儿科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以“五大中心”为基础,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达到117项。
2023年8月31日深夜,一名八旬藏族老人因胸背部剧烈疼痛紧急到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多亏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内二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等联合抢救,CTA检查——心肺复苏——放置临时起搏器——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胸痛缓解,患者起死回生,各项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这是医院多学科联合抢救病患的缩影,让昌都80万老百姓初步实现了“中病不出市”的建设目标。重庆市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蒲云飞说。
重庆市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领队、昌都人民医院院长朱宇熹表示,在重庆市医疗援藏三年计划——医疗援藏“981”工程(“九大专科医疗中心”“八大专项医疗技术”“一个临床技术培训中心”)多维援助下,医院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相关技术均能在医院开展。目前,医院已先后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级质控中心8个,建成了藏东首个现代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工作。“981”工程基本完成。
据统计,2023年医院总诊疗人次18.19万,同比增加9.18%,门诊13.97万人次,急诊4.2万人次,入院1.45万人次,同比增加7.34%,完成手术7086台次,同比增加4.08%。先后完成西藏首次手术12例、藏东地区首次手术30例,完成1800余台手术,救治危重病人1019人。骨科关节镜技术、无痛分娩技术、泌尿外科技术在区域内推广。
面对成绩,朱宇熹说:“不是患者变多了,而是信任并愿意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增多了。我们要继续提升内涵质量,为落实自治区“两降一升三不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市、大病不出区)目标而努力。”
坚持“传帮带培”,加强人才学科建设。援藏医疗队探索建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1+2+2”师带徒培养机制,实施“天使之翼”医务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培训2.27万人,指导本地医生首次成功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2项,援藏队员申报自治区卫健委科研课题13项,累计培训昌都本地医务人员2.32万人次,选送405名医务骨干到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等三甲教学医院免费短期或长期培训。重庆还援建了藏东地区唯一的现代化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率先开展院前急救、妇产等临床执业医师技能培训,已培训1000余人次,医师考试通过率多年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昌都地区中、高级职称考试通过率名列前茅。
着眼长远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提质增速。重庆医疗人才援藏队将昌都市人民医院纳入重庆市的医疗卫生学科建设体系,大大缩短了医院学科建设周期。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项,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创建获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为不断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重庆医疗人才援藏队还牵头新建了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医针灸科、麻醉复苏室、临床营养支持中心等临床科室,增强和拓展了医院的救治能力。
此外,为进一步打通医院与国内其他医院的交流渠道,重庆医疗人才援藏队牵头实施了智慧医院建设。在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疑难病例可实时与重庆及北上广等大医院的多学科互动会诊。而远程心电诊断一头连接了重医附一院,实现24小时直接会诊出报告;一头连接了昌都市辖区内多家县、乡、村级医疗机构,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远程会诊需求。医院信息科科长廖静表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等危急重症救治四大“中心”已经完成信息化建设,与国家卫健第三方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初步统计,昌都市人民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与重庆高水平医院的疑难病例多学科互动会诊89例,完成远程心电、影像、讨论近25000例。
目前,医院已投入1700余万元,加快推进智慧医院1期及2期建设。建成后,医院将成为智慧管理2级、智慧服务3级、互联互通4级、电子病历4级的智慧医院,完成线上线下“三位一体”医疗模式。
廖静表示,医院信息化快速发展,离不开重医附一院信息中心专家悉心指导,“信息中心的胡磊老师多次到医院实地指导,有任何问题在线上咨询他总是耐心细致解答,直到我们完全解决”,廖静说。
……
2018年7月,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获得自治区区委、区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昌都市人民医院在2024年1月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居1521家综合性医院中的第984位,较2021年度排名提高200位,进入“B”序列;2024年5月,昌都市人民医院在自治区公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自治区第二,创历史新高……
在抓好昌都人民医院援建的同时,重庆援藏工作队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牵头实施“渝藏情深·健康攻坚”专项行动,推动受援察雅、芒康、类乌齐三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服务保障水平实现整体提升、跨越发展。
发挥集中优势,打造“渝藏情深·健康攻坚”专项品牌。2019年以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开展“渝藏情深”系列医疗援藏专项活动,派出知名医疗专家200余人次,赴昌都举办眼疾病筛查救治、先心病患儿救治、大骨节病患者救治等10项医疗援藏主题活动,累计免费开展髋膝关节置换、白内障、儿童先心病等手术近900台,邀请国内知名骨科专家、重医附一院黄伟教授、重医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李洪波教授、重医附一院眼科胡柯等专家团队到昌都开展医疗攻坚,为医院相关学科发展和患者治疗带来了福音。
据统计,仅2023年度,来昌指导专家总计17批次,约100人。健康攻坚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已惠及昌都患者23000余人,为其节约花费近1800万元。
重大手术缺血,一度是困扰高原地区开展相关手术治疗的“绊脚石”。为此,重庆援藏工作队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决定升级昌都市中心血站,2018年启动建设,总投资1185.97万元,改造实验室1373.44平方米,购置安装备用电源、采血椅、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洗板机、生物安全柜等设备,2019年建成投用。重庆市中心血站先后123批次为昌都中心血站提供了2.95吨血液。
重庆援藏工作队工会多次组织援藏队员参加自愿献血活动,身体力行带动昌都市民为拯救更多生命而勇敢献血。经过5年的运行,目前昌都市中心血站已经能够满足昌都市级医院日常大小手术所需。
芒康县是距离昌都较远的区县之一,单边车程需6个多小时,当地群众看病就医较为不便。在当地建设高水平医院十分必要。
芒康人民医院新院区于2017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其中,重庆援藏资金8700万元),已完成放射、检验、手术、ICU等九大科室建设,设置床位240张,科室布局及设备设施更加完善,2023年6月建成投用,成为自治区基础配套条件最优的县级人民医院,为创建“三级乙等医院”提供了基础条件。
来自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的王倩,是昌都市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援藏医生。她说,当地女性节育大多采取开腹手术方式,有的甚至为了节育在分娩时直接选择剖宫产,创伤大,术后恢复慢。
王倩希望通过腹腔镜绝育手术来改变这一现状。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该院手术室的腹腔镜器械,从未使用过,甚至都没有组装好。她向徒弟泽曲手把手教学了器械组装方法,并携手完成了类乌齐县首例腹腔镜下绝育术,让有同样需求的当地女性不再远赴昌都就能享受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察雅县巴日乡卫生院是较为偏远、条件落后的一个卫生院,距离县城约110公里,简陋、落后的医疗环境根本无法满足村民就医需求。2017年,重庆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350万元新建卫生院,并为其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2019年6月建成后,巴日乡3200余名长住人口实现了就近就医,头疼脑热、妇幼保健、慢病护理等以前需要到县里才能医治的项目,现在乡里就能处理,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乡目标,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卫生院院长加措说。
据统计,重庆市已累计选派了一年期以上医疗援藏专家253人,柔性援藏233人,下沉到昌都各级医院,在昌都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规范化发展的宏伟征程上,留下了深深的“重庆烙印”,最大限度保障了昌都人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直接提升了昌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进了汉藏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为昌都建成自治区副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医疗保障。
文/王正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