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见到姜仁建,是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昌都市人民医院踩点重庆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果。
当天正值周末,在走访的各科室中,姜仁建是唯一一位身着白大褂早早等候的医生。
他总是这样,认真对待每一次出诊,哪怕挤占自己的休息时间也毫无怨言,脸上永远洋溢着波澜不惊的微笑,问诊时语速温和缓慢,把脉、推拿、针灸等动作专业而简练,给患者满满的安全感,似乎他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之所以选在周末拜访姜仁建,因为平时他实在是太忙了,慕名前来的患者把他的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2023年7月,初到昌都人民医院的姜仁建,就把突破点放在临床工作上。他说,这样可以让藏族同胞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还能吸引本地医师学习中医,开展“师带徒”工作。
于是,姜仁建很快让昌都的患者见识到了他的功力,一传十,十传百,接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不知什么时候,昌都的患者送给他一个新称号——“姜神医”。
慢慢地,“姜神医”不胫而走,很多患者不知道姜仁建,但到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就找“姜神医”。
姜仁建的藏族弟子其美卓嘎说,为了让当地百姓看病方便,姜仁建对患者来者不拒,常常过了下午2点仍未吃午饭。有时,偏远乡镇的病人来晚了挂不到号,姜仁建就临时给他们加号,以免他们白跑一趟。
“昌都地广人稀,很多患者进城看病光是路上就得大半天,很不容易。”姜仁建说。
援藏2个月后,中医康复科的门诊量较之前翻了数番,日均门诊患者达到130人。
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朱宇熹说,姜仁建是医院唯一需要限号的医生,这在昌都市是首个。
考虑到姜仁建的工作强度,为了他的身体健康,医院领导研究决定给他“限号”,每日最多接诊70个。
2023年11月,一位50多岁的功能性头痛患者找到姜仁建。她已经间歇性头痛20多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她头痛次数明显增多,剧烈程度一次比一次强,让她痛不欲生。姜仁建仔细把脉后,确定她是肝胆湿热症,为她开了中药配合针灸3次,头痛症状就基本消失了。
慕名而来的,有昌都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农牧民等各行各业的患者:昌都某国有企业多年不孕症患者,一次就诊后就成功怀孕;被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援藏队员诊疗3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心包积液、胸闷心慌患者,经中医经方治疗2周,心包积液消失……姜仁建凭借精湛的技艺,让来访患者无不叹服。
康复的患者表达感谢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为他献上了金色哈达,有的给他送来了锦旗,更有牧民想要给他送一头牦牛,被姜仁建婉言谢绝。
除了在医院坐诊,姜仁建常常利用节假日到偏远乡镇义诊。无一例外,每次义诊,他都是现场最忙的,简单把脉、观色、按揉等就知道病灶所在,为患者免费开出针对性药方或是现场辅助推拿颈肩腰腿疼痛部位,缓解症状。
姜仁建说,高原地区的患者往往情况复杂、数症并发,为了把患者的各类病症一并处理,他开出的中药种类有时药房缺少部分药物,有时又超过医保报销的最高限额……常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烦恼也在所不惜。他说:“我的出发点是治病救人,不可能为患者治一部分症状,留一部分症状。”
这样技术精、“三观”正的姜仁建是怎么炼成的?
1983年,姜仁建出生在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一个偏远山村,这里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却是多种中药材生长的天堂,当地盛产金银花、白术、黄精、南苍术、白及等中药材100多种。
姜仁建的母亲和外公都是当地颇具名气的土家医生,叔父是苗医。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他从小就对中草药有天然的敏感。
在家排行第六的姜仁建,上面有4个姐姐,1个哥哥。年幼时,两位姐姐因病相继早逝,母亲常常因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捶胸顿足。悲痛万分的姜仁建从此立志从医,盼望拯救天下苍生于痛苦之中。
此后多年,在上学之余,姜仁建总是跟着外公、妈妈走遍当地的山山水水,尝遍花花草草,在长辈行医救人中耳濡目染最基础的中医知识。
尽管母亲在职业选择上对姜仁建的影响很大,但他坦言,在做人做事上影响最大的却是自己的父亲。
父亲姜应发是一名乡村教师。那些年交通不便,村民居住相对分散,小学低段的学生到镇上上学很不方便,当地政府在村里设立了小学,姜仁建父亲是学校唯一的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体育,是孩子们眼中的“全能战士”,一干就是40余年,直到2006年,最后一个学生到梅江镇上学。
父亲常对姜仁建说,人生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你的努力让多少人变得更好。
渐渐地,利他、渡人成为姜仁建价值观的内核,与他立志让中医发扬光大的理想不谋而合,成为他一切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年少时,姜仁建喜欢看《岳飞传》,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情景让他印象深刻,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开始萌芽。
在一次山间采药中,年少的姜仁建在地上默默写下了“奋斗”二字,并用巨大的石头压盖起来,埋藏于心中,成为他人生的底色。
2006年9月,姜仁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国中医基础理论和实操技巧。
2013年硕士毕业后,姜仁建进入重庆市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工作之余,他涉猎广泛,喜欢研读《伤寒论》《灵枢》《脉经》等中医名著,吸收借鉴西医部分理论,走上了中西结合的道路。
2016年,养育并激励自己多年的父亲因病去世。彼时的姜仁建还是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对于父亲的病情还没有太多办法,这令他深感自责,深刻体会到了患者家属在生离死别上的撕心裂肺,更坚定了他在医学上精益求精的决心。“这是父亲给我上的最后一课,我永远怀念他!”姜仁建说。
此后,姜仁建多次主动拜访了清代御医传人艾生平,跟随其系统学习了针灸理论和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姜仁建博取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行医风格,尤其在针灸、中医正骨、中医经方等领域颇有心得,业内名声渐起。
2021年,姜仁建偶然间观看到电影《天幕》,片中“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修筑青藏公路的故事,让姜仁建深受感动,彻底点燃了他涌动的报国之心。他渴望到西藏,为高原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做点事情。
2022年,姜仁建就向组织申请援藏,未能如愿。
2023年7月,他再次向组织申请援藏,得到批准,来到了心心念念的雪域高原。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医和藏医间交流互鉴,姜仁建几经联系,终于拜访了昌都市察雅县著名的藏医扎加,虔诚请教了诸多藏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应用。他惊奇地发现,藏医和中医一脉相承,很多理论来源于中医,并在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进行了适应性发展。
……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积累和拓展,在科室管理上的进步也是援藏的重要收获。姜仁建说,之前他一直从事医疗临床一线工作,缺乏科室管理经验。在担任昌都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副主任后,他积极学习管理知识,多次向科室主任王灵、护士长斯郎措姆请教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撰写了《大骨节病中医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正骨流程》《颈椎病中医正骨流程》等多篇临床诊治规范化流程。
徒弟其美卓嘎跟随姜仁建学习一年多时间,她说:“姜主任在内脏康复、亚健康调理、中医正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教学和演练,让我进步很大,切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徒弟姚闫琳表示,医者父母心,姜主任躬身垂范,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崇高医德令她十分钦佩,这是行医济世的“根”。
据统计,姜仁建在昌都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担任科室副主任期间,带领科室一线中医师5人,开展新技术3项,带头开展技术培训20多场次,培训讲座46场次,参加义诊20余场,累计接诊患者近万人次。
7月,是雪域高原生机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距离姜仁建援藏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他说,这一年,最辛苦的是妻子黄灿。她在工作之余,不仅要照顾3岁的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却从未对他有半句怨言,“她是我的力量之源,让我在昌都工作很安心。”姜仁建说。
如何总结自己一年的援藏工作,姜仁建这样说:“援藏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在昌都,我不仅传播了中医文化,也见证了藏族同胞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倔强生存、建设家园的赤子之情,接诊了很多低海拔地区难得一见的高原易发疾病,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实践应用,结识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同胞兄弟姐妹……”
对于未来,姜仁建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祖国需要,只要党有召唤,他就时刻准备着。如果还有机会,他仍然会积极报名,为中医文化发扬光大、服务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者仁心,建功高原。弘扬国粹,未来可期!
姜仁建,加油!
文/王正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