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欧武夷)在重庆市开州区,有一处被誉为“生态乐园”的宝地——重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这里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精准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候鸟前来栖息、繁衍,成为了它们南迁北返的重要中转站和“加油站”。
科学修复环境 营造候鸟乐园
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于2011年,总面积达133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151.09公顷,湿地率高达86.38%。这里不仅是全球候鸟迁飞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中转节点,还被划定为重庆市首批候鸟迁徙通道,为候鸟的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湿地公园建立之初,汉丰湖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挑战。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水倒灌形成了汉丰湖,而随之产生的消落带问题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年水位的大幅变化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风险加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开州区相关部门积极行动,科学、系统、精准地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工作。
他们通过实施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庇护林、鸟类生境岛以及小微湿地工程等措施,构建了消落带林-塘复合系统,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场所。同时,还筛选并栽植了能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耐水淹植物,如落羽杉、水杉、水松等,为湿地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也为游人提供了怡人的水中“彩林”湿地景观。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每年冬季到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的雁鸭类候鸟种类都在20-30种之间,种群数量最高时达到了2.8万只,包括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黄胸鹀等珍稀濒危鸟类。这里已经成为重庆地区有记录的最大雁鸭类种群数量所在地。
用镜头记录候鸟 用爱心守护家园
在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候鸟保护工作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负责人黄亚洲。作为一名鸟类摄影爱好者,黄亚洲用镜头记录下了无数候鸟的灵动瞬间,更用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守护着这片湿地和这些可爱的生灵。
黄亚洲与鸟类的结缘始于2011年冬天。当时,他偶然发现汉丰湖里来了成千上万的“野鸭子”,从此便走上了爱鸟护鸟的道路。为了弄明白这些“鸭子”的种类和迁徙规律,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众多专家,并逐渐成为了湿地保护和鸟类观测方面的专家。
他不仅在工作时间里忙于湿地保护和鸟类监测工作,还在业余时间里穿上迷彩服、带上望远镜和相机,深入湿地观察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和生活习性。他的镜头中不仅出现了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身影,还记录下了斑嘴鸭等珍稀鸟类在汉丰湖繁殖的珍贵画面。
黄亚洲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不仅获得了重庆市观鸟协会、重庆市动物园联合颁发的“黄腹山雀奖”,还发现了多种重庆市鸟类新纪录。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镜头和行动唤醒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中来。
“鸟是人类的朋友,观鸟是为了护鸟。”黄亚洲经常这样说。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成为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候鸟保护的忠实守护者和记录者。
多措并举 构建候鸟保护长效机制
在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候鸟保护工作中,除了科学修复湿地和黄亚洲等个人的努力外,相关部门还采取了多项措施构建候鸟保护长效机制。
他们将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规划为鸟类集中栖息地,并禁止任何与湿地保护管理无关的活动,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同时,在乌杨观鸟台等区域新建了鸟类生态隔离带、林泽工程和鸟岛等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候鸟的栖息环境。
通过实施基塘工程、小微湿地工程等措施增加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复杂性,为候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同时,还加强了湿地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力度,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最后利用举办科普展览、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知识,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还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力度,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形式扩大了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这片湿地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成为了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中转站和栖息地,书写了一段生态修复的佳绩。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