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巴渝地 俊采星驰山水城 ——写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之际-华龙网

群英荟萃巴渝地 俊采星驰山水城 ——写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之际

2024-11-23 07:00:59 来源: 重庆日报

渝州多梧桐,引来凤凰栖。

11月23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此次大会以“才聚新重庆·共创新未来”为主题,将举办“会、赛、引”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重庆人才平台、人才成果和最优人才生态。

一场重庆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即将开启!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链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变革重塑、整体跃升。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50万人,人才集聚“磁场效应”不断凸显。如今的巴渝大地群英荟萃、俊采星驰,重庆已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展宏图的热土。

厚植人才沃土

四方才俊齐聚巴渝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出生在山东,求学在北京。”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上,“90后”博士徐伟作为人才代表,讲述了自己来渝发展的感受。

徐伟是今年3月加入重庆医科大学的。在她看来,重庆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重庆医科大学更是一片青年才俊干事创业的沃土,她愿意扎根重庆,在自己的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博士徐骏疾作出了和徐伟同样的选择。

“时常有人问我,你不是重庆人,也不曾在重庆求学,为什么选择在重庆生根发芽呢?”徐骏疾说,重庆在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课程设计、设备购置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做到了有问即答、有难必助、有求必应,让每位人才都能专注于本职工作,无后顾之忧。

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是共同成长、相互成就。今年以来,重庆紧扣区位、生态、产业等实际加强人才培养支持,以求贤若渴的诚意,吹响了人才工作的“集结号”“冲锋号”。

当前,重庆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人才,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连续4年新招收博士后超过1000名,出站留渝率超90%,今年以来,重庆新招收全职博士后1004人、同比增长29%。持续加大青年人才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今年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557项,40岁以下青年人才领衔的比例达73.5%。

重庆快速发展的产业,成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数字孪生超级无界工厂、多靶点抗肿瘤药物、车载5G超高性能数据传输与AI监测……11月8日,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2024年度半决赛在渝举行。

“大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激活一批资源力量、落地一批优质项目、集聚一批工程师人才。”大赛执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连续3年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让更多的工程技术难题在巴渝大地上找到解决方案,累计有38个国家(地区)3780个项目(团队)报名参赛,吸引集聚工程技术人才1.2万人以上,境外、市外参赛项目占比逐年递增至38%,参赛项目成果转移转化率达55%,撬动社会投入近95亿元,有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目前,重庆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率先建立起在校培养、定向选调、数智提升、交流深造、精准招引和银发返聘的卓越工程师全周期引育体系,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全市工程师总数近40万人。

优化人才服务

激发干事创业新动力

今年8月,重庆机电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段虎明通过“渝才荟”应用成功被认定为新重庆D类人才,可享受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生活服务等73项“公共+市场化”人才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他从申报到认定成功,流程比以前缩短了20余天。

这样高效、便捷的人才评估认定,得益于今年4月新出台的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将人才卡A卡细化为“A、B、C、D”、B卡细化为“E、F”共六类,并通过“目录+计分”认定机制确定人才类别。对于科技企业的产业人才,从薪酬、岗位、年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6个维度综合计分,达到一定分数的认定为相应层次人才,而对高校院所等科研人员,根据人才聘任岗位、承担项目、科技成果等情况,对照“目录”认定为相应人才类别。符合“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且认定成功的人才,将会享受到由市级、区县提供的全链条专属服务。目前,新增评价指标认定的高层次人才848名、占总数的17.7%。

坚持破立并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重庆创新实施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一体推进人才分类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支持、要素资源集成5类14项改革事项。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参加计分认定测评9666人。“以贡献论英雄”的价值导向,让更多优秀人才干事创业更有动力。

不仅如此,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重庆还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试点,将我市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纳入试点范围,授予纳入自主认定试点的用人单位充分的人才推荐权,打破传统人才引进工作模式,助力用人单位快速引进紧缺人才。

构筑平台载体

充盈人才“蓄水池”

几个月前,一条消息在大学生“朋友圈”里火了!原来,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2名“00后”大学生做的创新创业项目,完成新一轮的融资。其中一家市场估值2000万元,另一家市场估值3000万元。

这得益于他们共同的“幕后推手”——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该基地重点围绕重庆优势及重点产业,探索构建“人才—创新—产业—资本”的科创生态闭环。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梧桐茂兮,凤凰来栖。重庆不仅加快建设明月湖科创基地等大型孵化载体,还全力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不断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首创“人才+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创新孵化模式,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科创基地、产业园区等区域建设7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引入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创新团队提供孵化服务。在基础服务上,推出人才认定、奖补兑现等服务;在创新服务上,推出设备共享、供需对接、知识产权等服务;在创业服务上,推出项目估值、产品试制、企业开办等服务。“赋权改革”激励人才成果入港转化,面向人才港实施专利“一对多”开放许可,让人才专利变企业“红利”。

嘉陵之滨,创新潮涌。截至目前,7个人才港遴选转化人才成果超过1100项,孵化硬科技企业369家,汇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团队。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战略支撑,也是充盈人才的“蓄水池”。

重庆竭力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标准建设人才发展平台,推动形成八方人才聚渝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推动成渝人才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化人才政策协同、平台共建、活动联办、人才互认,成立科研院所联盟,共建9个重点实验室,共享共用4万余名专家资源,互认1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圈与经济圈互促共进。

统筹推进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建设,“一室一策”打造金凤、明月湖、嘉陵江等重庆实验室,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12个,国家级基地平台达到114家,带动全市研发人员总量突破24万人。

风好正是扬帆时,重任千钧再奋蹄。重庆将继续勇立潮头、乘风破浪,以海纳百川之态广聚天下贤才,奋力书写“才聚巴渝”新篇章。

责任编辑: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