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重走长征路,传承英雄魂》-华龙网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重走长征路,传承英雄魂》

2024-11-19 11:57:24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綦江石壕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长征线路。綦江主体建设区以綦江区为主,重点打造石壕——安稳红一方面军长征主题文化园。其中石壕段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的核心区域。红军长征历史步道全长约5公里,分为三段,可根据自身体力选择路段进行体验。

⒉红军桥、红军桥陈列室

红军桥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8000余人从该桥经过,到达石壕场。红军桥陈列室紧邻红军桥,由当地农房改造而成。

⒊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

该建筑原名禹王宫,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大部队转战石壕,军团司令部设在其中。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⒋石壕红色培训基地

本基地依托綦江红军中学(石壕中学),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紧扣新时代红色教育要求,拥有会议室、教室、操场等设施,精心设计有专题培训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江以綦名,区以江名,綦江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转战重庆的唯一地方,为中央主力红军完成伟大历史转折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本研学线路以綦江红色文化为载体,设计精品研学旅行路线,打造中学思政研学地图,帮助学生开启红色文化之旅,实现“大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⒈文化价值

通过重走长征路,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⒉教育价值

在重走长征路的研学旅程中,探寻革命圣地,赓续红色精神,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础、补足精神之钙,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三)研学教育目标

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课程以红岩研学为核心,聚焦“长征精神”主题,通过重走长征路、红军桥,参观指挥部旧址及石壕基地,结合快板欣赏和诗词品读,实施“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岩精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⒈研学总课时:5小时30分钟

⒉研学目的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綦江石壕段)——红军桥、红军桥陈列室——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石壕红色培训基地

⒊研学师资配置:研学教师2名,学校带队教师2名。

⒋研学配套课程:高中一年级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四课;高中一年级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高中二年级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九课。

⒌研学方式:参观讲解、现场教学、体验教学

⒍研学年级(建议):高二年级

三、研学亮点

红岩研学四重奏,重走长征忆往昔,红军桥畔听风鸣,英勇事迹感人心。红一军团决策地,智慧光芒照前程,石壕培训铸精兵,革命精神永传承。四站研学传薪火,红色基因永流传。追寻英雄足迹行,传承精神谱新篇。

四、研学路线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綦江石壕段)——红军桥、红军桥陈列室——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石壕红色培训基地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⒈参研学生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时期,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相结合,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⒉前置课程准备安排

⑴前置学习

①专题讲座:学校提前开展《走进红色綦江》的专题班会或者主题讲座,向学生讲解研学活动目地的相关革命知识。

②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品味经典《綦江红色故事》,了解綦江的红色基因。

③研读研学手册:学生仔细研读研学活动手册,明确研学路线、目标、任务。

⑵安全预案

教师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制定安全出行注意事项表和应急预案,成立安全应急小组,为学生购买保险;发放安全承诺书并让学生和家长认真阅读后签字,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指挥统一行动,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听指挥等。

⑶组织准备

建立活动小组负责制,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统筹负责组内出勤、记录监督、研学过程记录、研学成果汇报等任务。

(二)行中课程

教学点1: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綦江石壕段)

一、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情景教学

二、教学目标:

通过重走长征路和欣赏快板《红军长征过石壕》,体味革命征程的艰难,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分享感悟,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教学活动设计:

⒈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实践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重走长征路,在身体力行中感悟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革命历程,从而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⒉教学方法:情景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

⒊教学环节:

环节一:组织学生实地体验《重走长征路—红军长征过石壕》

环节二:情景教学《红军长征过石壕》(快板)

环节三:我的感悟分享

任务:结合亲身经历、快板情景以及新时代背景,分组谈谈自己的感悟。

活动:分组交流并互评。

结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评价:

教学点2:红军桥、红军桥陈列室

一、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情景教学

二、教学目标:

⒈通过重走红军桥和欣赏快板《红军桥上红梅开》,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征程的艰难和革命精神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⒉通过品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探索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理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先进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对中国制度的认同;感悟革命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红岩精神、长征精神。

三、教学活动设计

⒈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主题研学活动,设置学科任务,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交流

⒊教学环节:

环节一:组织学生实地体验——重过红军桥

环节二:情景教学《红军桥上红梅开》(快板)

环节三:品诗——《七律.长征》

任务:从长征路到长征桥,谈谈你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对革命道路充满了信心;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革命精神成为动员和鼓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和精神支柱。

教学评价:

教学点3: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

一、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情景教学

二、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并探讨“你的抉择”,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红岩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相结合,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

三、教学活动设计

⒈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主题研学活动和学科任务探究,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真实思考,真实感悟,真正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交流

⒊教学环节:

环节一:组织学生参观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

环节二:谈谈你的抉择

任务: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前有艰难险阻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后有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如果你是一名共产党员,你该如何抉择?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谛。

四、教学评价:

教学点4:石壕红色培训基地

一、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情景教学

二、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石壕红色培训基地,进一步更深层地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通过辩论赛的开展,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教学活动设计

⒈教学设计理念:

在真实的主题情境中,创设具有思辨性与启发性的学科任务,开展主题辩论,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辩论中学生获得真实感悟,自觉培育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辩论

⒊教学环节:

环节一:参观石壕红色培训基地

环节二:辩论赛

任务:辩论“革命精神已经过时PK革命精神永不过时”。

活动:辩论赛

结论:

1.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具有时代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教学评价:

(三)行后拓展

1.结合所学知识知识,查阅资料,绘制自身理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图。

2.结合重走长征路的实践收获,撰写一篇思政论文,结合《思政政治》课程进行展示交流。

要求:内容全面、形式创意。

六、成果应用

(一)征文/摄影比赛

通过征文或摄影比赛表现学生对此次研学的认识,展示对此次研学之行的收获与感悟。

(二)成果展示会

通过PPT报告等方式,展示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研学中的成果。

七、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

研发团队联系人:岳云雄、秦霞、余会永

联系方式:17353299916

责任编辑:何杜娟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