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上种红薯,乌江河畔打粉条。苗乡非遗世代传,重庆火锅少不了。”一段俗语道出了彭水晶丝苕粉的前世今生。
上古时期,在彭水居住的苗族人民就有采食、加工块根作物的传统。老百姓将蕨类植物块根加工为淀粉长久保存,称为“都粑粉”。
彭水常年稳定种植红薯面积30万亩。赵勇 摄
红薯在武陵山区大量引种后,被当地人称为红苕,与洋芋、玉米并称山区“三大坨”。
彭水人用红薯做成的苕粉,观之晶莹透亮,食之细滑如丝,美名曰彭水晶丝苕粉,彭水人自豪地称之为苕粉中的“贵族”。
葛先萍是郁山晶丝苕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彭水县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负责人。
彭水晶丝苕粉短视频大赛采风现场。记者 黄欢 摄
洗苕、磨浆、滤浆、沉淀、和浆、蒸制、晾粉,与苕粉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她,对于每一个步骤都了然于心。
“重庆苕粉看彭水,彭水苕粉看郁山。”11月是红薯收成的季节,葛先萍在公司培育的红薯地一边查看,一边和记者玩笑道。“长得顺溜的,好洗好加工,那种歪瓜裂枣价都要低些。”
为什么彭水苕粉好吃,首先从红薯的种植来说就有大学问。
彭水无霜期达311天,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彭水种植的红薯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群以及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淀粉含量较高,是制作苕粉的绝佳原材料。
彭水郁山镇苕粉手工技艺,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 王钰 摄
另外,彭水还成功培育“彭苏2号”“彭苏6号”等9个特色薯种,并重点围绕高淀粉红薯产业苗床培肥、壮苗培育、规范化栽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组织技术培训。
全县常年稳定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红薯45万吨以上,其中高淀粉红薯面积10万亩,已建成红薯核心基地16个,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2个。
据悉,彭水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地理商标1个(彭水红薯)、重庆市绿色食品认证15个、重庆市著名商标1个(“郁山牌”晶丝薯粉),红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名录。
沉淀是做苕粉的重要步骤,历经时间,雪白的红薯淀粉在缸底下沉,与杂质分离开来。
“我前半辈子的酸甜苦辣,都是红薯给的。”对自家苕粉的品质,葛先萍十分自信,“好的东西做不了假,需要真材实料。也需要时间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