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弘扬“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精神,勇担新时代教育强国使命

2024-11-13 11:24:15 来源: 华龙网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高校巡礼报道

编者按: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灵魂工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大学精神,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需要强化使命担当、走在时代前列。其中,校史文化作为高校精神的载体,不仅彰显着大学精神、引领着办学特色、折射着文化底蕴,更是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校史育人功能,传承大学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关心下,由市教委宣教处指导,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推出《弘扬校史文化 传承大学精神:重庆市高校校史文化巡礼系列报道》,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image001

自建校以来,重庆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一直未变。作为这所学校的“精神图腾”,“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精神延续至今,伴随近百年校史,深深根植于每一个重大人的内心深处,引领师生勇往向前。

历久弥新 根植在校史里的“家国情怀”

时光回溯,在重庆大学发展历史里,那些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始终激荡。

image003
侯子勤。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稚嫩的面庞、干练的短发、坚毅的眼神……她叫侯子勤,是今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新确认两名女性抗日航空英烈之一,也是重庆大学1940级体育科的学生。她牺牲时年仅22岁。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遭到侵华日军数年的轰炸,远离中心城区的重庆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国难当头,重大学子皆以报考飞行员上前线为荣。据学校档案记录,仅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重庆大学参军入伍的学生就多达126人。在渣滓洞、白公馆,刘国鋕等6名重大师生英勇就义。

延续至今,家国情怀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重庆大学将学校先烈们的事迹融入思政教育,不断激发师生“红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责任担当。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新的发展时期,“家国情怀”正随着重大学子的步伐不断延伸。

董瑞祺。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董瑞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偶然接触到参与“银龄教师”计划的学校退休教师梁平教授后,其远赴新疆支援当地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让她坚定了人生岔路口的职业选择。毕业后,她毅然奔赴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塔里木大学,以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角色,接力“银龄教育梦”。

image007
黎江和学生们。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黎江,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后自愿到西藏昌都工作至今,已扎根雪域高原八年。作为所在乡镇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他立志改变农牧区面貌,带头发展砂石厂、农贸市场等产业项目,带动全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近年来,重庆大学每年有超过五成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已有400余名学子携笔从戎,在乡村振兴、国防建设、国家基建一线奉献青春,让前锋之光闪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愈挫越勇 闪耀在校史中的“创新担当”

作为高校,重庆大学始终将“育人育才”放在首位,不断引领时代创新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庆大学都曾创造多项“第一”。

image009
冯简教授考察北极的报道。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上世纪30年代,在国力贫弱之时,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曾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的冯简,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着“民族喉舌”和“国际反法西斯大讲坛”作用,抗战胜利的消息也正是通过这座电台传遍全国。

image011
徐僖院士。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国外封锁禁运,塑料制品奇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徐僖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运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工艺流程,研制出我国化工史上第一批棓酸塑料。此后,徐僖受命主持建设重庆棓酸塑料厂。1953年5月,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成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的塑料工厂,结束了我国塑料生产完全靠进口的历史。

image013
重大ICT中心。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部门对工业CT这一先进无损检测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1989年8月,在原国家科委的直接支持下,重庆大学与四川绵阳市政府、西南自动化所等单位组建成立“西南ICT研究开发中心”,开始研制我国的ICT。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我国第一台实用工业CT样机终于研制成功,并立即应用于实际检测,解决了长期难以破解的无损检测难题,为我国重要产业部门产品的无损检测和质量保证,提供了全新的先进技术手段。

不止于此,更多的“第一”成为重庆大学攻坚克难的鲜明注脚——国内第一个生物力学研究室、国内第一个模拟自然环境条件的多功能人工气候室、世界第一个能源装备安全防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人类第一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重庆大学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image015
重庆大学自主研发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电塔架。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宇航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电塔架,具有受力效率高、易安装、成本低等优势,打破国外在风电机组高塔结构领域的垄断,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image017
潘复生院士团队。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潘复生,带领团队在轻量化节能产品、高塑性镁合金、镁电池、镁储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让镁材料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国计民生。

image019
陈兵奎教授。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陈兵奎团队,历时八年自主研发的“对构齿轮传动”装置,具有承重能力更强、更耐用、效率更高的优势,已应用于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大型对日定向装置,并将推广到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中。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一代代重大人的目标都是努力攻坚克难,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放包容 沉淀在校史中的“共融共进”

开放包容,是重庆大学一贯秉承的办学态度。

image021
加拿大学者文幼章教授。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在重庆大学校史馆,建校初期的师资力量展示中,一个外国教师的照片格外显眼。当时,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广揽知名学者担任教员,聘请了加拿大学者文幼章教授任英文课程主讲,成为国际化教育探索的开端。

近年来,重庆大学立足重庆、放眼全球,在国际教育、科技合作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2013年,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成立,采用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科研训练交替进行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途径。

image023
UC联合学院学子在辛辛那提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目前,重庆大学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近20个。

image025
由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暨“一带一路”大学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重庆大学深度融入教育对外开放大局,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3年11月,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联合联盟成员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多领域启动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单位覆盖11个国家的15所高校,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利共赢。

近年来,重庆大学取得多项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千分之一,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

开放,不只是“拥抱”世界,还包括与企业“同行”,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image027
重庆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2021年,重庆大学启动实施“头部企业”工程。截至目前已与国家电网、中国建筑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29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人才科技教育融合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关键领域协同攻关。目前,29家企业合作经费超10亿元,上千名研究生投身于火热的科学研究一线。

“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让学生在研究真问题中得到真成长。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将着眼产业实际,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体系改革。

image029
重庆大学理学院楼。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胸怀“家国情怀”、发扬“创新担当”、推进“共融共进”……重庆大学将在校史中感悟、践行“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精神,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求突破,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学校正加快推动实施基础研究、前沿交叉、新兴增长、顶尖工程、高端智库、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教育教学八项重点工程,牵引打造和形成更多具有辨识度的顶尖成果,着力增强世界影响力、国家贡献度、区域引领力。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