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从商周到西汉,巴文化的这些谜团破土而出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11-12 07:47
听新闻

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石器加工场、东周时期的房屋遗址、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的破土而出,重庆围绕“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这一课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新认识。

11月11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燕妮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逐一揭开了这些曾经笼罩在巴文化之上的谜团。

距今3300年前巴人已进入社会复杂化阶段

到底这些年考古专家们在巴渝大地上发现了哪些与巴文化相关的遗址?

打开电脑,燕妮一一道来。

第一个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江津区的梧桐土遗址。在这里,考古队员们发现了73处遗迹,其中商周窑址3座、柱洞34个、石堆遗迹4处,形成了陶窑作坊、石器加工场等组合遗存。

微信图片_20241112074904
▲江津梧桐土遗址内出土的陶窑。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燕妮说,随着大量遗迹在梧桐土的出土,让这个遗址成为了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地区代表性的商周时期中心聚落之一,“它的发掘对于探讨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梧桐土遗址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石器加工场、陶窑作坊区以及冶铸线索,体现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已经拥有了较高程度的社会分工。除此之外,考古队员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代表礼仪性的遗物——石璋。

这一系列的发现表明,距今3300年前,梧桐土遗址所在的这片区域,已经进入了社会复杂化阶段。

如果说梧桐土遗址还让大家陌生,那么涪陵小田溪墓群则早已耳熟能详。燕妮说,他们对小田溪遗址内的墓葬体量、长宽比、器物品级等进行了研究对比,将墓葬分为了大、中、小3种,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的人群。

“比如大型墓葬可能为‘巴君长’,中型墓葬或为巴国贵族,小型墓葬则主要属于平民。”燕妮说,由此可见,与其他地方发现的同时期墓地不同,小田溪墓群是属于专门规划的高级贵族墓地。

丧葬习俗的不同表明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

巴文化后期又是如何融入汉文化的呢?

随着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武隆生基坪遗址和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的相继出土,一条条线索又出现在考古专家们眼前。

在冬笋坝遗址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4种类型的墓葬,它们从战国晚期经秦、西汉直到新莽时期连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41112074908
▲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内出土的墓葬。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从文化面貌上看,战国晚期的冬笋坝遗址,还保留了大量的巴文化因素,而当时间来到秦、西汉早期秦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因素逐步增多,再到新莽时期展现出了汉文化一统的整体格局。这些重要遗迹和遗物的出土,形象地再现了晚期巴文化逐步融入汉文化的历史景观。

通过冬笋坝遗址的发掘,我们认为,四川盆地存在两大丧葬体系,三峡地区主要分布着廪君蛮族群,他们受楚文化的影响较深,葬俗以土坑箱式木椁墓为主,基本不见船棺葬。而嘉陵江流域主要分布着板楯蛮族群,他们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少一些,葬俗既有船棺,也有部分狭长土坑木椁墓。

微信图片_20241112074912
▲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内出土的不同文化风格的随葬品。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而在乌江流域的武隆生基坪遗址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东周时期的房址、灰沟和柱洞等遗迹,并出土了各种陶器和铜箭镞等遗物。同时,考古队员们还在关口西汉一号墓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随葬品,它们展现了高度的汉文化特征以及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案例。燕妮说,从这些重要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晚期巴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进程并不同步,一般平民接受汉文化较慢,而上层社会的人群接受则较快。

粟黍是主要农作物,水稻和小麦作为补充

从考古发现来看,巴人使用朱砂已经成为其葬俗的一部分,在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和宣汉罗家坝遗址内,考古专家们都发现了使用朱砂的痕迹。

微信图片_20241112074915
▲九龙坡冬笋坝遗址陶器内发现的朱砂。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认为朱砂是巴地的重要资源,巴人很早就开始开采、使用、贩卖朱砂。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巴、楚、秦之间为了控制朱砂资源而进行了多次征战,而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朱砂的生产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动植物考古,也为人们一步步还原出了数千年前巴人的生活环境。当时的峡江地区,环境温暖湿润。山多谷深的地形,让这里的人们以旱作为主、渔猎为辅。粟黍是主要农作物,水稻和小麦作为补充,同时,人们对块根块茎作物也有一定的偏好,食物来源较为多样。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责任编辑:王景行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