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董进
作为重庆聚力打造“416”科技创新布局中的四大实验室之一,明月湖实验室(筹)(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备受关注。
11月11日,该实验室启动揭牌并引进专家团队入驻,这无疑标志实验室的建设向前迈进“一大步”。实验室建什么、如何建、现阶段建设成果如何?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介绍了相关情况。
储能是能源转型过程的核心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能源转型加速(特别是水能大幅度增加),煤炭占比已大幅度减少。而中国能源结构“一 煤独大”,严重制约减排进程。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潘复生看来,第一个途径是节能减排,第二个途径是能源转型。 前者是目前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最现实的途径,后者是解决“双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
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储能是核心。 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发展尤为关键。只有把储能材料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大规模使用。
而明月湖实验室(筹),正是依托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以核心实验室为中心,以科研、产业为两翼,打造网络圈、生态圈和产业集群圈,开启材料领域万亿市场新格局。
潘复生表示,该实验室不仅是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需求,也是打造重庆市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工程,更是培育和创造重庆新一代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
实验室建设将分为“三步走”
据了解,实验室阶段目标将分为筹建期、建设期和运行期。
2022年至2024年为实验室筹建期,即目前实验室建设所处的阶段。经过筹建,在满足挂牌核心要素、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综合论证后,报市政府批准进入建设期。
2024年至2027年为实验室建设期,在此期间将由重庆大学潘复生院士牵头,整合重庆大学科技资源,依托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联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按照“中心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建设,积极探索“院士领衔、部市共建、市区协同、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
自建设期开始,力争5年内建成10名以上院士级水平的科学家领衔、50名以上课题组长带领的1000人以上的科研队伍;取得20项以上标志性成果,尤其是在镁基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出一批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的创新产品,服务先进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体系建设。
2027年之后为实验室运行期,到2035年,实验室综合实力达到国际一流。引育20名以上院士级水平的科学家队伍,组建80名以上课题组长带领的2000人以上的科研队伍。部分研究方向展现国际引领能力,形成100项以上科研成果,孵化高技术企业30家以上,全面支撑“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双碳”和能源转型战略目标实现。
实验室一批重要产业化项目已落地
“在过去的七百多个日夜,实验室积极开展人才团队建设、布局有组织科研攻关、谋划产业化项目、筹备产业引导基金,已经形成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为支撑的’四个一代’建设雏形。”潘复生透露,实验室引进镁基固态储氢团队、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团队、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团等15个科技团队,并探索创新实验室与高校人才“双聘”“三方协议”,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科学—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潘复生表示,实验室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在国内外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2项、市科技局“揭榜挂帅”重点项目2项、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项目1项、自科基金—杰青1项等。
而随着实验室着力加快推进项目产业化,一批重要产业化项目已经落地。2022年7月,与中铝集团、广东国研签订镁储氢和镁电池合作协议;2023年4月,与宝钢金属签订《低成本镁基固态储氢》合作协议;2023年8月,与青海盐湖签订镁电池合作协议;2024年1月,世界电池头部企业超威集团投入4亿元,在两江新区已注册成立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镁电池商业化产品……
“我们将深度聚焦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智能新材料和材料智能设计等核心领域,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聚集国内外顶尖研发人才和团队。”潘复生表示,实验室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材料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产业化高地。
华龙网首席记者 董进/文
相关报道: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