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筑巢引“凤”栖 “归雁”衔枝来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2024-11-09 06:30
听新闻

近年,丰都县武平镇大力回引新农人发展产业,激发土地活力,帮助村民就业,鼓起了腰包。

村民利用机械耕地。
村民利用机械耕地。

沉睡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

近日,在武平镇周大湾村蔬菜种植基地,处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曾经沉睡的土地,又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我是2022年回来创业的,投资了120多万元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丰都县山王堂农业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林冬玲说,她是周大湾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从事办公用品销售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回乡创业。自己看见家乡很多土地荒废着,没有被利用起来,感觉很可惜,就决定回到家乡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发展有机蔬菜种植。

村民在种植基地务工。
村民在种植基地务工。

目前,林冬玲打造的蔬菜种植基地面积有300多亩,种有豇豆、西红柿、番茄等,去年产值达到了370万元。

土地活力的激发,也为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以往,村民们可能面临着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的困境。如今,随着产业的兴起,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据了解,长期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工人有20余名,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元至3000元,有效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以前,自己家里的土地就种点粮食。现在家门口有了产业,自己将土地流转出去,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收入也还不错。”村民陈淑梅说。

工人将杂海椒装瓶。
工人将杂海椒装瓶。

延伸产业链“盘活”更多撂荒地

“去年有了不错的收入,就想着怎样才能把家乡更多的撂荒地利用起来,帮助更多的村民解决就业问题。”林冬玲说,自己种植的蔬菜自己更放心,就想着如何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今年10月,加工厂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引进现代化加工生产线,采用先进工艺,将自己种植的蔬菜进行酱腌。

记者在现场看到,加工厂里面的工人身着统一服装,戴着帽子和口罩,从清洗、分级到包装,每一步都认真地操作着。

林冬玲介绍,酱腌菜加工厂都是按批发及订单式销售,产品销往重庆主城、涪陵等地,且很受市场欢迎。目前,林冬玲打造的蔬菜种植基地面积有300多亩,加工厂和蔬菜种植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有40余人。

“未来三年里,我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林冬玲说,她计划发动60余户准新农人,其中包括20多名返乡创业新成员,投身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并采用基地生产与农户合作的模式把种植规模扩大至2000亩以上。届时,可长期解决10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长期就业难题,每年可提高其家庭经济收入2.2万至3.6万元,参与合作社原料供应模式的农户,每年可获得5至15万元的收益。

工人正在翻动杂海椒。
工人正在翻动杂海椒。

政策支持让新农人更有信心

林冬玲只是武平镇大力回引新农人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武平镇党委统战委员、副镇长曾文兵介绍,近年来,武平镇通过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微信、QQ、村村响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让政策家喻户晓;全天候服务,制定帮扶台账,明确一名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帮助解决新农人在用地、用工、贷款等方面的困难。明确一名科技指导员,提供技术支撑,让新农人安心发展等措施,培育回引新农人209人,整治利用1000亩撂荒地,带动1122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制作好的杂海椒。
制作好的杂海椒。

“下一步,我镇还将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针对产业集中连片区域,完善蓄水池、灌溉管网、机耕道、产业道等基础设施。在抓好大户和特色产业的同时,持续做好散户和常规产业的扶持工作。继续整合各方资源,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培育回引更多新农人助力家乡发展,切切实实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曾文兵表示。

记者 王阳

责任编辑:徐力超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