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重庆 | 吕玉奎:把“论文”写进青山里,让林农“腰包”鼓起来

2024-11-08 14:11:01 来源: 华龙网

1731045470000

上世纪80年代,大学刚毕业的他扎进重庆荣昌的青山,在林木间做科研,一干就是39年。如今,他主持主研完成科技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选育林木良种6个、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9部、副主编著作1部,不仅把“论文”写进了青山里,还让林农“腰包”鼓了起来……

他叫吕玉奎,是荣昌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也是荣昌区岚峰林场林农们口中亲切的“老吕”。1998年他从广东英德引种麻竹笋头苗700株,建立试验基地。目前,荣昌麻竹种植面积15万亩,成为西南地区麻竹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县之一,是“中国麻竹笋之乡”和“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麻竹成为荣昌农业支柱产业。仅双河街道的2万亩麻竹林,2023年就为当地竹农带来3500万元的劳务收入。

日前,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人选公布,吕玉奎入选。

“你看这上千亩的花椒,没得老吕,我们村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2003年的初夏,阳光穿透薄薄的云层,照进山林。本是一个寻常的巡山日子,走着走着,吕玉奎突然眼前一亮,一株奇特的花椒树“抓”住了他的眼眸。这株花椒,从茎到叶柄,再到叶片两面,都无刺无毛,“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谁承想,就是这株花椒树,让吕玉奎从此踏上了长达20年的无刺花椒品种选育之旅。他先采用播种繁殖,但繁殖出来的花椒存在着严重的“返祖”现象,依然有刺。于是,他又尝试扦插繁殖,但成活率不到10%。他再变思路,采取高压繁殖,成活率达90%,但优良单株少、繁殖速度慢,难以大面积推广。

2013年,吕玉奎决定借鉴当地柑橘嫁接技术嫁接繁殖无刺花椒,由于缺乏花椒嫁接经验,成活率仅40%左右。2014年,他又从四川眉山请有花椒嫁接经验的技工现场嫁接,平均成活率也不到60%。后检查发现导致大多数嫁接失败都是因砧木水分不足。2015年1月,他选择野生竹叶椒播种苗作砧木、嫁接前3天—5天对砧木充分灌水,再由嫁接经验丰富的技工进行枝接,平均成活率达93.8%,无刺花椒嫁接技术终于获得成功。

现如今再回头看,这趟旅程对于老吕而言,无异于一场“无中生有”的科技探险。今天,走进广顺街道,1000亩荣昌无刺花椒已蔚然成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就在去年(2023年),它们首次跨越大洋,出口到了日本。2024年,这片无刺花椒林预计将创造超400万元的出口产值!这不仅是一个亮眼的产经数字的跳跃,更是无数林农心中希望的火种,全凭吕玉奎“无中生有”将它点燃。

“老吕又要干啥子?不会是突发奇想,要养猪吧?”

2013年1月的一段日子里,吕玉奎常常独自一人,穿行在猪圈和麻竹林之间。一次,为了更近距离地观察沼气的生产和变化,他在沼气池边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周围散发的刺鼻气味令人作呕,他却好像全无察觉,不仅如此,他还拿着一个小本本,在上面记录着什么。

双河街道金佛社区老农伍兰春回忆说,“我们都晓得老吕是个‘科学家’,很能干,不怕脏不怕累,那个沼气那么臭,他都呆得住。后来才晓得,他又要搞新发明,把猪儿的粪便用来种竹子。”

麻竹笋出笋期主要集中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其高产稳产需要“大水”“大肥”,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养猪产生的粪便更好地转化为种麻竹的肥料?要想实现猪沼竹的循环利用,就必须解决粪便污染环境和麻竹笋生长期缺水缺肥这两个难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对比、试验,“猪沼竹循环经济模式”终于成型。这一模式的建立,把荣昌猪、竹两大农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麻竹、笋材、叶、苗的单产分别提高了150%、10%、10%、100%。随着技术的推广,荣昌全区15万亩麻竹,2017年笋竹产业总产值达4.3亿元,8万户竹农人均增收1792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42%,继生猪产业后,笋竹产业成为荣昌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吕玉奎对于麻竹种植的创新,这并非第一次。早在1998年,当荣昌还未有麻竹的踪迹时,吕玉奎便带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从广东引种了700株麻竹笋头苗,建立了麻竹试种基地。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曾想到,这一举动将会为荣昌的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由他引进的广西柳州泽润食品有限公司,在荣昌成立了“重庆荣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资源对接,优势互补,该公司在双河街道实施麻竹笋叶两用林改造,将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流转麻竹林地2万亩,2023年为当地农户带来了3500万元的劳务收入。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总会有很多成就感。”

在林业工作站,同事们都知道,吕玉奎总是那个“上班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晚”的人。他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不为别的,因为在他心中早已认定,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为林农做点实事,把技术教给林农,让他们早点增收致富。”这是吕玉奎坚持了39年的初心,在他的坚守下,荣昌区吴家镇团结村的山更绿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老吕表示,未来十年,还将继续躬耕农林,用心用情绘就更美的“金山银山”深情画卷。

华龙网首席记者 杨洋/文

点击图片看专题
点击图片看专题

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