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11月8日,中国第25个记者节如约而至。
这是一个纪念新闻工作者历史贡献、致敬其职业精神的特殊日子。对于我们的记者朋友来说,也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一样要外出采访跑新闻,一样在编辑室忙得焦头烂额,一样把镜头对准事发现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现在还需要记者吗?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AI主播开始工作”的时代,还需要记者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记者们用行动作答。他们数年如一日在岗位上辛勤工作,坚持守护社会正义,传递时代声音。从抗击自然灾害的第一线,再到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无不活跃着记者的身影。从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到科技创新的突破,再到文化传承的维系,他们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时代经验,以启后人行程。
巴黎奥运会,全球超40亿观众通过记者的笔与镜头,领略了体育精神如何引领人类更加团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我们随着记者视线看历史潮起潮落,感受时代脉动;从仰望星空到遨游星汉,同样是记者,与我们一同见证中国空间站游弋太空;正在举行中的第七届进博会,无数话筒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机遇……新时代新征程,让世界读懂中国,需要让各国受众能够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需要庞大而专业的记者团队,呈现一个更立体、全面、多彩的中国,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让中国故事“走出去”,中国声音“更响亮”。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记者这个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挑战,这是必须要认清的现状。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让机构媒体不再是传播渠道的垄断者,各种自媒体的涌现也导致了机构媒体的去中心化,作为主流媒体,积极拥抱网络,树牢受众思维,推动创新传播,是生存的必然之选,但这不意味着拉低自身姿态与水平去向自媒体看齐。
在巨大的流量诱惑面前,一些机构媒体偶尔也会翻车,而这恰恰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呼唤,提醒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与价值,在喧嚣中越发保持冷静,不被流量裹挟,以事实为准绳,呈现客观报道;需要理性声音倡导多元表达,凝聚社会共识,而非贩卖情绪。
在“人人皆媒“的时代,记者节何尝不是全社会的节日?公众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做一个合格的信息发布者和理性的信息消费者、舆论参与者,唯有如此,各种闹剧炒作才能少“一点”。
11月8日,我们致敬每一位记者,与新闻同行!
作者:吴紫婕(两江新区)
审校:杨金行
责编: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