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对话秀山县非遗传承人:针为笔线为墨 金珠苗绣勾勒多彩生活
2024-11-07 20:29:41 来源: 华龙网
核心提示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即日起,华龙网推出“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巡礼”系列主题宣传,以此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走进秀山县,对话“金珠苗绣”传承人杨秀燕。
华龙网讯(记者 姜连贵 徐云卿 肖顺财 实习生 李迪山)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坐落着有700多年历史的金珠苗寨。这里的苗族姑娘,心灵手巧,几乎人人都会刺绣。方寸见天地,指尖绘春秋,她们以针为笔、线为墨,将自然万物、民族历史浓缩于鲜艳的丝线间,勾勒出色彩斑斓的新生活。
“金珠苗绣”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燕,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苗寨古韵 绣艺流芳
作为重庆市规模最大、唯一保留和使用苗族语言的村寨,金珠苗寨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民族文化博物馆。200多幢传统木屋民居依山而建,四周翠竹环绕,寨中小溪穿流,美不胜收。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与自然和谐共生。漫步其中,既能看见苗家人世代生活的痕迹,也能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金珠苗绣便诞生于此。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苗族刺绣艺术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以五色彩线织成,美观大方,在图案内容的选择上,善于运用装饰纹样来美化生活,借丰富的物象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友谊等内涵。
“基本上苗族姑娘都会刺绣,像我们寨子里,姑娘们从小就耳濡目染,没事做的时候就绣自己的生活用品,包括嫁衣,都是我们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谈及苗绣,热情、爽快的苗族姑娘杨秀燕十分自豪,“我们苗绣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用色十分大胆,例如,一般人刺绣都不敢用大红配大绿,但是我们就敢。我们将各种艳丽的色彩进行搭配,绣出夸张的装饰纹样,碰撞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
文创出新 绣品焕彩
走进秀山非遗体验馆内的金珠苗绣传承馆,丝巾、帆布包、扇子、吊坠等一件件古朴而精美的苗绣文创产品让人应接不暇;三五学员正围在木桌前,穿针引线,绣出自己心仪的图案;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杨秀燕,一会儿指导学员刺绣,一会儿又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金珠苗绣,忙得不亦乐乎……
杨秀燕自幼随母亲学习传统苗绣,常年在贵州、湖南等地学习交流刺绣,掌握了双面异绣、双面双色绣及多种针法。2007年,她在湖南长沙合伙创立手牌湘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4年3月,她回到家乡秀山,成立了晶珠苗绣工业品合作社,开启了她传承金珠苗绣的新征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金珠苗绣的应用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过去,苗绣一般用于苗族姑娘自家的被子、衣服、鞋子、床帐等,而现在,杨秀燕将现代与传统结合,推出了带有苗绣元素的包包、吊链、胸针、发卡、耳环等一系列文创产品。相比大件的苗绣产品,这些小商品绣的面积小、绣得快,备受消费者青睐。
“除了普通的商品,我们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选择亚麻、真丝等各种材质,绣上客户想要的图案,还可以将客户的生辰八字、幸运色等元素设计到作品上,提供定制服务。”杨秀燕表示,如今自己的苗绣文创产品丝毫不愁销路,特别是小商品,几乎占了盈利额的一半。
全民传承 绣韵悠长
2014年至今,杨秀燕的苗绣工业品合作社已成立十年。十年来,杨秀燕及其团队走进中小学、特殊学校、职教中心等地,为学生们传授苗绣技艺,不仅极大带动了当地妇女、残疾人就业,还让金珠苗绣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重焕生机。
除了专门学习的学员,对于平日工作繁忙的市民、来秀山游玩的游客等苗绣爱好者,杨秀燕同样敞开大门。“一项技艺的传承,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所以,只要是对苗绣感兴趣的朋友,我们都愿意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给他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苗绣技艺的传承中来,这就是‘全民传承’。”杨秀燕说道。
如今的金珠苗绣传承馆内,人来人往,无论男女老少,哪怕不能长期练习,哪怕是不会走针的零基础新手,只要愿意停下片刻学习苗绣,杨秀燕也十分乐意为她们指导,让她们试着绣一个小物件带回去,从而在心中种下一颗苗绣技艺传承的种子。
“我们还成立了苗鼓队,寨子里也举行了‘六月六’、斗牛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杨秀燕表示,“苗绣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希望让更多人通过苗绣,了解背后灿烂的苗族文化。”
相关链接: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石柱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综述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绿水青山起歌舞 文化绽放新活力——黔江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综述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对话石柱县非遗传承人:非遗进校园 竹铃球让土家文化“响”起来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对话黔江区非遗传承人:“武”动四方强体魄 山“歌”悠扬传千年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