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伊永军
2005年,她的儿子在西藏山南边防某团服役期间,为营救战友不幸壮烈牺牲。她把丧子之痛深埋心中,将思子之情、爱子之心融入一针一线,缝进鞋垫和毛绒拖鞋送往雪域边关,送给保家卫国的边防官兵。19年来,她先后7次进藏,每次跨越2000多公里,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看望慰问边防战士。战士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鞋垫妈妈”。19载寒来暑往,超千双的鞋垫和毛绒拖鞋跨越千山万水,见证着她“心系国防·情注双拥”的真挚情感。
她叫张兴会,今年70岁。日前,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名(组)入围候选人正式出炉,张兴会入选。
失去一个儿子
多了一群“儿子”
11月2日,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西街社区龙岗西路,一栋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式居民楼内,一位婆婆正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绣制鞋垫。
随着针头上下穿梭,棉线在鞋垫布料上绣出的美丽图案逐渐呈现。19年来,这样的动作她已经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
这是大足区革命烈士古怒的家,绣制鞋垫的是他70岁的母亲张兴会。
2005年7月16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对于张兴会来说,却是内心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那天上午11时30分,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在边境武装巡逻时突遇塌方,为营救战友,二连三班副班长古怒被山石击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
张兴会接到电话时,那头喊了一声“古妈妈”,半晌沉寂后,方才告知古怒遭遇了意外。
古怒是张兴会唯一的儿子,寄托了她太多的情感和期望。噩耗如晴天霹雳,张兴会顿觉天昏地暗,不愿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为见儿子最后一面,张兴会乘飞机到贡嘎机场,转车至山南,再辗转到了一个藏族村庄。第一次上高原的她,被高原反应和2000多公里颠簸的旅途折腾得几乎虚脱。
受塌方影响,到连队的最后10多公里山路只能徒步。这是一条艰险的巡逻道,路的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沟,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一人侧身而过。战士们用砍刀开路,来到一条冰河边,张兴会说什么也不肯让战士背自己过河。
然而,当张兴会的脚触到冰冷的雪水,刺骨的寒意让她浑身打颤:不承想,这样的路,竟是儿子反反复复走过的路。
“过去我知道边防苦,却不知道有这么苦。”张兴会不由泪水滂沱。
来到雪山深处的二连,古怒的遗体已安葬于连队旁的山坡上。走到墓前,张兴会失声痛哭。
“妈妈您别难过,古怒虽然走了,但我们全连官兵永远都是您的儿子。”战士们说。
张兴会答复道:“我幺儿是为保家卫国牺牲的,很光荣。我失去了亲儿子,但拥有了更多的‘儿子’。”
19年如一日
缝制上千双鞋垫送“兵儿子”
在连队的两天里,张兴会默默观望儿子和战友们站过的哨位,深刻体会到了边防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保家卫国的情怀,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回到重庆后,张兴会的生活中从此多了一项“任务”——制作鞋垫和毛拖鞋,以备送给这些“兵儿子”们。
熬糨糊、制布料、画样、剪裁……缝制一双鞋垫,往往要耗费掉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双毛拖鞋从鞋底、鞋帮再到鞋面布的制作,则需要花费近10天的时间。为了制作鞋垫、毛拖鞋,张兴会常常在窗前或灯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我老了,为娃儿们分不了多少忧,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针线活。”张兴会说。
2005年至2008年,张兴会曾连续4年进藏扫墓。从重庆大足到儿子生前所在的二连驻地,至少要转乘4次车,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
尽管旅途艰辛,但张兴会每次都是大包小包,装满自己做的鞋垫、毛拖鞋,还有香肠、腊肉等土特产,带给守卫边疆的“兵儿子”们。
战士们和张兴会相处得真的情同母子。战士马云山在江苏扬州结婚,张兴会不远千里赶去参加婚礼。马云山的儿子降生,她又兴冲冲地去服侍“儿媳妇”坐月子,忙里忙外不亦乐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年来,张兴会先后7次进藏,将上千双的鞋垫和毛绒拖鞋亲手送到“兵儿子”们手中。
想着明年要第8次去西藏看望“兵儿子”们,张兴会最近更是“加班加点”制作,争取到时候给每个“娃儿”都能捎上一两双。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张兴会额前散落的头发上,岁月在她眼角刻下的皱纹,一道,又一道,每一道都记录着一位母亲的坚强和伟大。
华龙网记者 伊永军/文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