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重庆 | 刘乔平:扎根大山25年 只为争“气”
2024-10-31 15:21:39 来源: 华龙网
华龙网讯(陈雨)位于重庆涪陵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这里,群山葱茏,井塔掩映山间,一根根管道深入地下数千米,驱动着亿万年前的页岩气流。
寻气、采气、输气……在涪陵页岩气田的开采中,无数科研技术人员在此挥洒汗水,刘乔平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自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建设以来,刘乔平25年如一日坚持扎根在一线,先后攻克页岩气井高压采气井口装置、集输管网压力升高、集气管线腐蚀穿孔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涪陵页岩气田成功突破百亿方产能奠定坚实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石油技术人员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
25年来,刘乔平先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好人”“重庆市最美产业工人”等称号。近日,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人选公示,刘乔平成功入选。
从小山村到大山里 是争“气”的选择
刘乔平儿时生活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的一个小山村。刘乔平的父母都是庄稼人,靠勤劳的双手供养他上学。“他们很辛苦,我看着很心疼,所以我总想着一定要争气,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带他们过上好日子。”刘乔平回忆道。
1995年,21岁的刘乔平考入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学习。毕业后,刘乔平又走进了大山里。1999年7月,他被分配到江汉油田采气一厂修井队。当时,正值建16井压井下油管作业。刘乔平还没来得及熟悉办公室的环境,就被派到了井场担任技术员。
在修井队队长何庆龙的指导下,他开展了井下管柱调配、井下工具图纸绘制、作业资料录取等工作。在井场,刘乔平处处拜师。一个月下来,管柱的配置、打捞工具的制作等,他都了然于心。
在那里工作的11年,刘乔平很多个周末他都坚持泡在井场或集气站,与现场人员一道研究气井生产动态,分析评价采气工艺技术的应用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从“小白”到专家 攻克多项页岩气开采难题
2012年11月28日,焦页1HF井放喷燃烧的熊熊火焰,为我国页岩气开发点亮了第一支火炬。
2013年,作为涪陵页岩气勘探第一批先遣队队员,刘乔平来到涪陵页岩气田开启新的挑战。彼时,页岩气开发是世界级难题,国内外无经验可借鉴。刘乔平和同事们面临勘探前期“四无”——无经验、无技术、无设备、无人才的难题。
为了尽快攻坚克难,乔平白天上井场,晚上查阅国外文献,学习前沿理论,总结工艺实施效果。各类开采工艺,他从理论到实践一点点学透、吃透。这期间,档案室成了他第二个“家”,长凳就是床,学晚了就睡在长凳上。
面对页岩气井进行大规模分段加砂压裂需要高压采气井口装置的难题,他研制出试气试采一体化采气井口装置;面对井筒积液、输管网压力升高、集气管线腐蚀穿孔等问题,他反复试验,更新技术工艺,有效保障了气田稳产,挽回损失3000万元;创新运用增压开采技术和集输系统生产组织模式,推动气田每年稳产超70亿立方米……经过多年努力,刘乔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从页岩气开发的技术“小白”成为行业专家。
目前,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量已突破650亿立方米,刘乔平也获得局级以上科研成果20多项,获授国家专利12件。他还先后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回忆起这些年,刘乔平感慨:“这是一条‘创新路’,也是一条‘争气路’。我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路,坚定地向前进。”
从理论到实践 带出多名技术骨干
作为一名技术“大咖”,带好团队、不断壮大技术力量,是刘乔平的另一个重要责任。日常工作中,刘乔平积极向年轻人毫无保留地讲技术、传经验、教方法,同时也大胆地鼓励他们勇担重任,在实际工作中历练成长。
多级气举阀、井下节流器、柱塞限位器……在技术办公室,有很多“怪模怪样”的工具和设备,刘乔平常搬着“铁疙瘩”和徒弟们一块研究。“钻研技术要用心,工具不是看一眼就可以,要拆开了,从结构到原理,把它琢磨透。”刘乔平说。
2019年,研究生毕业的陈筱林来到涪陵页岩气公司。初到气田,刘乔平为她推荐专业书籍,带着她去现场教学,在她编制技术方案、汇报PPT时,一页页指导修改。他还对陈筱林说:“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可随时提问,不管白天黑夜、线上线下,教会为止。”
在刘乔平的指导下,陈筱林成长迅速,获江汉油田青工采油气技术分析大赛二等奖,获多个局处级科研成果奖励,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
在“师带徒”的模式中,青年工程师李牧受益匪浅。在刘乔平的悉心指导下,他在短短几年间就成长为排水采气、异常井优化的行家里手,获11项科研成果,被评为江汉油田青年岗位能手。“师傅很少说话,也不用说话。因为他每天坐在电脑前专注的身影就足以打动我们。”李牧说。
这些年,刘乔平带出的9名徒弟,个个都是技术骨干,承担着气田多项科研工作。“未来,我会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争取带出更多技术骨干,为页岩气的开采贡献科研工作者的力量。”刘乔平说。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