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对话石柱县非遗传承人:非遗进校园 竹铃球让土家文化“响”起来

2024-10-31 15:00:00 来源: 华龙网

核心提示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即日起,华龙网推出“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巡礼”系列主题宣传,以此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走进石柱县,对话土家竹铃球代表性传承人金成刚。

华龙网讯(蔡文沛 王景行)一只竹编的圆球,如足球一般大小,内有铜铃,叮当脆响,这便是土家竹铃球。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近四十年来,竹铃球活跃于武陵山区,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图片 1
土家竹铃球。受访者供图

竹铃球运动将土家族背篓作为接球工具,参赛队伍双方球员通过对抗,以将球投入己方接球员背篓计分,在既定规则下,最后得分高者队伍获胜。其赛事活动因具有较强娱乐性、体验性和观赏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推崇。2019年6月,“土家竹铃球”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铃球,从武陵山土家族农家玩具,到传统的体育项目,从发现、挖掘、整理、提炼,到推广、声名远播,这背后离不开土家竹铃球代表性传承人金成刚长达二十多年的执着与坚守。

热血青年醉心于土家竹铃球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球场边,土家竹铃球代表性传承人金成刚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场上的对抗。长期致力于竹铃球艺术研究推广的金成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钟爱着竹铃球事业。

图片 2
土家竹铃球代表性传承人金成刚。受访者供图

2003年,金成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首次通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黔江区教科所许力心老师接触到了民族传统体育,其中就有土家竹铃球,此后,他对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了迷,并被其散发的神奇文化魅力深深折服,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教学和推广,把自己的人生最精华的时光几乎都献给了竹铃球。

“竹铃球,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不身在其中,不懂其中滋味。”金成刚如是说。

成为民间文化的守护人

竹铃球发扬光大,形成完备竞技规则,走向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赛事,斩获大奖,与金成刚的执着努力息息相关。

图片 3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竹铃球比赛。受访者供图

2011年,在石柱县总结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座谈会上,金成刚主动请缨,提出建议由他主编、撰写土家竹铃球专业书籍。2015年,金成刚正式出版《竹铃球》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家竹铃球的起源与发展、规则与裁判、战术与训练,极大地推动了竹铃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图片 4
金成刚编著的《竹铃球》一书。受访者供图

同年,在鄂尔多斯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土家竹铃球队再获金牌。随后,金成刚所在的石柱县民族中学被授予了重庆市竹铃球训练基地、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校园称号,竹铃球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高中百门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与此同时,竹铃球被正式列为石柱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

“传承民族文化我们责无旁贷。”金成刚说,竹铃球不仅是一项民族体育事业,更是土家族向上向美、不屈不挠的拼争精神,一项民间艺术的精粹。

立足新的起点,金成刚把眼光放得更远:策划、组织在石柱县民族中学举行全县竹铃球接球员技能比赛,并与石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举行竹铃球诗词、散文、摄影比赛,让竹铃球在土家文化的土壤中蓬勃生长。

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土家竹铃球的蓬勃发展是石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个缩影。石柱县不断拓展非遗的保护方式和传播渠道,尤其是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成效显著,非遗以其多样性和创造性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

在石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柱土家啰儿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代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成柏,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米米茶习俗”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方蓉等先后签订协议,由学校指定专门的办公场所,建立大师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41030231125
“石柱土家啰儿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代书开展教学。受访者供图

学校广泛聚集对非遗感兴趣的师生,先后组建以教职工为成员的非遗传承团队、以学生为成员的非遗传承社团。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定期到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社团活动等,定期组织研讨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带领团队进行工艺制造和创作,提升了制作团队整体技艺的水平和层次。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石柱县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陈春华说。

石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柱县开发传承“非遗进校园”的路径和载体,突破既有局限,找到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传承的切入口。传承人以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探寻传统技艺在日新月异的潮流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成为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本文视频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提供)

相关链接: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石柱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综述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绿水青山起歌舞 文化绽放新活力——黔江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综述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对话黔江区非遗传承人:“武”动四方强体魄 山“歌”悠扬传千年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