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核心提示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即日起,华龙网推出“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巡礼”系列主题宣传,以此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走进黔江区,对话“向氏武术”传承人向国珍和“后坝山歌”传承人田桂香。
华龙网讯(蔡文沛 王景行)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黔江,中塘乡中塘小学上千名学生学习“向氏武术”课间操,“哼!哈!”铿锵有力的喊声响遍整个山谷;而在土家十三寨,清脆高昂的“后坝山歌”成为了游客打卡必看的表演之一。一“武”一“歌”,非遗走进校园、走进景区,奏响了黔江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奋进曲”。
向国珍:将中华传统武术融入学生课间操
中塘乡位于重庆市黔江区东北部。这里苍山如海、百溪争流、民风淳朴。在这片神奇的大山深处,流传着土家先祖遗留下来的民族传统技艺——向氏武术。
中塘乡中塘小学里,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换好衣服,拎着棍棒,迫不及待地在操场列队站好。数百名学生排成阵形、摆开阵势,在《中国功夫》的音乐声中开始挥起拳脚。
白马亮蹄、白鹤抖翅、阴阳一字手……一招一式颇有武林高手的味道。“这是‘向氏武术’里的拳法,虽然这些孩子们的力道稍显不足,但还是打得有模有样。”作为学校的武术“教头”,“向氏武术”传承人向国珍在一旁满意地点头说道。
在孩子们心中,武术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能够操练上几招,感觉很自豪。今年刚上二年级的黄晨宇就是其中之一,他练“向氏武术”已经有2年时间。操练起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拳法刚柔并济,枪棒行云流水。如今,他不仅进了校武术队,在同龄人当中,也算是小有名气的高手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1年起,中塘小学专门邀请了“向氏武术”第86代传承人向国珍到学校担任教练,向学生传授“向氏武术”。如今,武术被正式列入课程表,每个年级、每个班每周能够上三节武术课。
“从2011年开始,我们不再保守,打破族规,只要品行端正,愿意来学的,不分姓氏、不分男女,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把家传绝技传授给他们。”向国珍说,“在我们看来,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氏武术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荣誉。它是我们整个家族的荣誉,我们都有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
与此同时,向国珍还与学校的教师一道,结合向氏武术的特点和动作要领,创编出一套武术健身操,将“向氏武术”融入课间操当中,让孩子们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操,学习和掌握拳脚、棍棒、板凳拳等基本套路。
中塘小学副校长刘远华表示:“作为‘向氏武术传承基地’,学校将传承‘向氏武术’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将‘向氏武术’中的棍、凳、枪、拳等套路改编成了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大课间操,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认识到传统武术的魅力,让‘向氏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
田桂香:把“后坝山歌”唱给更多的人听
“幺妹住在十三寨,隔山隔水又隔崖,树上那个喜鹊是喳喳叫,蝴蝶那双双落花台……”阳光洒满土家十三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坝山歌”传承人、“山歌皇后”田桂香,正在给前来观光的游客清唱后坝山歌《送郎调》,歌声清脆嘹亮、余音缭绕,引得不少游客跟着哼唱起来。
一首歌唱完,有游客大声问田桂香的年龄。“已经73岁啦!”田桂香笑着说,“天天唱歌,忘了自己已经这么大岁数了,总觉得还很年轻呢!”
在重庆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一路向北绵延数公里,分布着由宋代时期居住在湘鄂渝黔交界处的土家族先民聚居地演变而来的何家寨、熊家寨等十三个吊脚楼村落,这就是200多户苗族、土家族和汉族居民聚居的“土家十三寨”。
田桂香是土生土长的新建村人。她说,“后坝山歌”是祖祖辈辈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每首山歌都有一个故事、一个调子。她从小记忆力好,属自学成才,48岁时成为了“后坝山歌”的传承人。
“白天我就为土家十三寨的游客唱山歌,晚上我就在非遗传承所给后坝山歌队的队员进行指导培训。每周我还要到南海小学、后坝小学教孩子们唱山歌。”作为“后坝山歌”传承人,田桂香不遗余力地对“后坝山歌”进行着传承与保护。
“不能让非遗技艺成为冷门绝学,用起来,传下去,才可保证它的生命力。”小南海镇副镇长戴雨芹表示,土家十三寨被国家民委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小南海镇依托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的优势发展旅游。由40多名村民组成的民俗表演队,每年为游客表演几百场土家民俗歌舞,展示着黔江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相关链接:
最炫武陵风 非遗渝东南 |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石柱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综述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