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 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沙坪坝融媒体中心

2024-10-28 15:31
听新闻

重庆沙坪坝,东中西“三域并进”,中梁山、缙云山两片城市“肺叶”贯穿南北,山、水、林、泉汇聚于此,资源禀赋深厚。

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农文旅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沙坪坝乡村的每个角落,都涌动着变革的力量,奏响了新时代“山乡巨变”,成就着城市的“诗和远方”;从“家门口的风景”等硬件设施改善,到创新基层治理等公共服务完善,沙坪坝城市要素全域涌动,推动着“新型城乡关系”协同发力,绘就出一幅城与乡“双向奔赴”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唤醒“沉睡”山地 盘活乡村“留量”


立秋已过,位于沙坪坝的三河村,层峦叠嶂,空气清新,如果下点小雨,山里还会起一层薄薄的雾,颇有点儿人间仙境的感觉。将镜头拉进至八社新龙湾院子的一幢民房,两层高的楼房窗明几净,宽敞的院中花卉环绕。

这是村民游帮兰的家,初见时,她正在给院中的花卉植物浇水。用她的话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有点儿钱也有点儿‘闲’,生活质量蹭蹭上涨。”40多年前,游帮兰嫁到三河村,那时候的村子还是沙坪坝的区级贫困村。全村只有一条为煤矿运煤而修建的泥结石路,不少地方茅草齐人深,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垮塌,没有产业也留不住年轻人,渐渐成了“空心村”。

“以前是真的从早忙到晚,干完地里的农活儿,还得管家里的家禽饲养,但忙碌一年也就2000元左右的收入。”游帮兰说,大约10年前,村里“盯上了”各家各户的闲置空间,通过建立集体经济联合社,把集体土地变成集体经济,把集体经济变成实体经济,统筹推动宅基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土地2600亩、宅基地42宗、集体经营性资产9处,撬动社会投资1.5亿元,真正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如今,沙坪坝的乡村,旧农房“变身”一栋栋整洁的乡村民居,曾经荒芜的土地上“长”出美丽的田园景观,闲置林地变成了文创农场……村民也开始有了土地流转收入、劳动务工收入、农房出租收入,一些农房从每年3000元租金还无人问津,到现在3万元仍一房难求,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23年,三河村年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56万元,村民人均分红3420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3年保持在12%以上,村集体经济由虚转实。

沙坪坝: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 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改变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沙坪坝区坚持“精雕细琢”,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设施、修复生态、人居环境整治等举措,保护山村风貌;另一方面则大力推广积分制等乡村善治行为,激发出全体村民动手推进乡建的澎湃动力。“现在,不管是屋前屋后还是公共空间,都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大家看到了改变带来了好处,也用心维护着这份美好。”游帮兰说道。

招引“新农人” 农文旅“融”出现代都市农业


3年前,手艺人陈勇再次来到三河村,看到了村子的巨大变化——村民的屋子变得更漂亮了,田里种起了草莓等果蔬,道路也焕然一新四通八达。最重要的是,陈勇曾经看中的那套农房还空置着,仿佛等待着他的“归来”。

通过集体经济联合社,陈勇顺利盘下了这套心仪已久的农房。那天,他独自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头顶是枝繁叶茂的黄桷树,望着对面连绵起伏的缙云山脉,他为自己这个即将诞生的陶瓷文创基地取了个名字——缙泉烧。

今年,缙泉烧已经成为了中小学陶艺研学基地、陶艺培训基地、陶艺文创基地……“仅上半年,我们就接待了5000多名学生的研学体验,收益达70万元。”据陈勇介绍,他还定期为当地村民开展陶瓷技能培训工作,希望可以带动闲散在家的“老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沙坪坝: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 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据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艾凤芸说,目前全村已吸引约15家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于此,咖啡馆、美术馆、琴房、蜡染等多元业态兴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前往打卡。去年,三河村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围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艺术家村落”彻底“出圈”。

沙坪坝: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 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事实上,“出圈”的不止三河村。在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沙坪坝聚焦“研学统领、多源赋能”,推动农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果蔬、赏花采摘、农事体验等现代都市农业,围绕中梁—歌乐—丰文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点成线、连线扩面,以全长50公里的“绿道”串起3个镇街、9个村、28个产业基地,带动开心农场、颐麓欢歌、太寺垭森林公园等18个农旅融合基地提档升级,乡村全域全时旅游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

同时,沙坪坝还建立了全校园、全乡村对接机制。全区82所中小学校与稳定存在的29个村开展“村校共育”行动,广大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田园,把根扎下、把气接上,开展“寻根·行走山乡”乡村研学实践活动,把教育融入场景、根脉融入心灵,乡村由“寂静”走向“生动”,生态“颜值”逐步转化为经济“产值”。“现今,全区乡村研学达30万人次、乡村游达400万人次,分别增长200%、20%,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

“新居民”奔向城市 城乡共赴美好未来


乡村特色资源“上行”,城市发展要素下沉。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沙坪坝的乡村美了、人气旺了,更多村民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驶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随着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昔日乡野农村也在进行着另一种“蜕变”,披上了城市“新衣”。

“楼上住户漏水严重,看怎么解决?”“以前我们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晒衣服,现在去哪儿晒?”……8年前,因城市建设征地回迁的村民们住进了回龙坝镇聚龙城小区的高楼里,从村民变为居民,却因各种“水土不服”,邻里矛盾纠纷不断,和顺茶馆成为助力群众奔向美好城市生活的关键举措。

“这里除了喝茶聊天,还融合了各职能部门下沉社区的十几项功能,如政策宣讲、纠纷调解、法律咨询……”聚龙城社区书记何丽娟说,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群众矛盾纠纷,让村民们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回龙坝镇创新“枫桥经验”,创办和顺茶馆,创新“群众点单”+“茶馆跑单”特色解纷工作法,通过每周网格民情分析会、每月“百姓议事会”等,让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好”。2023年,全区“和顺茶馆”累计服务群众超12万人,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爱心活动30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3400余件,惠及不少奔向城市的“新居民”。

沙坪坝: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 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昔日田野农村,如今物流新城。作为沙坪坝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搭上国家建设发展“快车道”的土主镇从2006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融创文旅城发展如火如荼,昔日的村民在这片沃土上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四塘村的农民吕义吕平两兄弟,这些年乘着区域发展的东风,在家门口创办了豆花西施餐饮店,当起了老板;来自力量村的林文玉在自家小区干起了保洁,工作家庭两不误;还有观音岩村的傅全,已经在位于物流园的民生企业工作了5年,再也不用往外跑了……截至目前,土主街道已有近万名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享受着家门口的都市生活。

今年上半年,土主街道的三圣宫村和向家坪村也正式撤村,成为三圣宫社区、新丝路社区,1364户4792人全部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迎来新的城镇化生活。区域发展的脚步不止,城镇化进程的步履不停,城与乡的“双向奔赴”仍在继续。

(记者 张小凤)

责任编辑:王婷婷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