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一生平凡的家庭妇女阿玉,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文汇客户端

2024-10-24 07:47
听新闻

姑妈阿玉——一个没有上学读书、嫁人生子,却照顾一家三代人七口人长大,并给予他们爱的能力的家庭妇女,从她身上能学到哪些关于爱的能力?

多年来,陈丹燕带着阿玉留在她身上的爱,写作、旅行、拍电影、做义工……前不久,她将自己和阿玉的故事写成了非虚构作品《阿玉》一书,出版后引发读者想起自己的长辈。“有一个这样的人,大部分家庭会忽略他/她。我的姑妈阿玉是全职家庭妇女,不怎么识字,这样的人的付出容易被忽视。”

《阿玉》封面上,白色衣袖上红色“阿玉”两字是陈丹燕绣的,封面图则是陈太阳拍摄的。一家三代女性,在这本书上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链接。“阿玉和我们之间的好,就是自然,不煽情,不勉强。阿玉让人安心,她的一生,所有人都说她善良,是她教会我们要做善良的人。”

在陈丹燕看来,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它的前提是谦卑。现在很多人怕吃亏、怕受伤,始终要去计较爱,甚至索性不再付出爱。其实,在爱中,谦卑的付出最重要,骄傲的获得反而没那么重要。爱的能力,是要靠爱来培养的。一味索取不是爱。

1914年,阿玉出生在广西平乐。18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莲生(陈丹燕父亲)和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长大后的莲生去参军,两人因此分离。

直到1956年,阿玉和莲生在北京重逢,阿玉从此住进了莲生家里,先后照料莲生家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其中就有陈丹燕和她的女儿陈太阳。“我相信,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个人,你从她那里得到爱。给予我爱的能力的人恰恰是她,而不是我的父母。”在陈丹燕来看,正因阿玉一日日照顾,才让这个家族的孩子认识到,“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陈丹燕和她的妈妈都是职业妇女,一根蜡烛两头烧,事业和家庭都要顾。“阿玉本来有机会可以去做幼儿园老师,那正是国家鼓励家庭妇女出门参加工作的时候,但最终她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和操持家务,放弃了工作。”书里这样写道。

陈丹燕曾惊讶,阿玉竟有6000元巨款财产。“那些年,我们给她零花钱,没想到她没花,都悄悄攒起来,用橡皮筋、小布条,一卷一卷扎起来,这里藏点,那里藏点。有一天,她拉着我到卫生间,从袖子里、口袋里,掏出一卷卷的钱,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她给我的!有意思极了。”

阿玉似乎一直天真地认为,付出就可以得到。这是一种很朴素的信仰。因为她愿意付出爱,她也善于接受爱,更加敢于向别人要求爱。在阿玉过世后的人生里,陈丹燕越来越感激她,正是她让陈丹燕明白:你要得到爱就得先信任。

阿玉96岁离世,陈丹燕将她留下的6000元,分了一部分给哥嫂等家人留念,剩下的则加入家庭墓地资金。这就是阿玉,在离开后,她曾付出的爱,仍将大家的心聚在一起。阿玉的遗言有些含混,陈丹燕没有听清楚,哥哥们告诉她:“你是全世界第一名”。“我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呢。但是有一个人无条件地、用感叹号般地信任你、确定你,是让人很温暖的。这是很扎实的爱。”阿玉已经离开多年,可在孙辈家中,仍有她留下的爱的痕迹。

阿玉一辈子都是家庭妇女,陈丹燕却觉得这很了不起:她是独立的,一个人照顾一大家子,她那一双手比职业女性更辛劳。作为职业女性,陈丹燕也反观自身,在忙碌之际考虑、计划家中的大事小情,比如换季时给双方老人买冬衣,这是发自内心的,同时她希望有更充裕的时间照顾孩子。

《阿玉》书虽小但温馨,正如阿玉的一生虽平凡却伟大,作者希望更多读者从阿玉故事里找到自己家人的影子,让付出爱的人被看见,让得到爱的人懂得回望。

文汇记者 许旸

责任编辑:王景行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