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2024-10-23 16:11:31 来源: 重庆日报思想周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为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基石,能够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改善生活品质的能力;人文教育,作为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灵魂工程,能够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文化、关怀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优化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优化完善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前提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系统谋划,周密做好相关工作的部署与安排。一要明确实施方案。要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强化刚性要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方案中的各项举措能够有序推进。二要强化制度供给。要建立教师跨学科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校内各学科教师分专题进行集体学习、研讨,共同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设立专项教改课题,将教师参与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荣誉称号评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要优化资源配置。要增加对校内跨学科教育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人文融合课程建设。加大对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营造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优化课程设置。课程的优化设置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关键环节。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应着力打破课程的学科壁垒,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跨学科课程。要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精心打造一批涵盖科技与人文两大领域知识内容的跨学科精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可开设“科技伦理”“科技创新史”“科学与艺术”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思考科技对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其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二要做好现有课程的内容整合与创新。教师要基于任教学科的特点与教学需求,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科技、人文的内在联系,自主开发具有学科交融性的教学内容,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实现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要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通过有序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人文社科调研等活动,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引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核心要素。各级各类学校应切实加大师资引育力度,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跨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壮大师资队伍。要适当调整学校的招聘策略,明确招聘人员的跨学科背景要求,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吸引更多拥有科技与人文学科双重背景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加大校所、校馆合作力度,从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等聘请一批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推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各级各类学校订单式培养、输送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与交流。要定期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的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共同设计并实施融合科技与人文元素的教学方案。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要着力创新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创新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一要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教学。要善于打破学科边界,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渗透、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动本位学科与多个学科深度融合。在课程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知识,领悟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理工类课程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讲好专业知识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发挥好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师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三要推动第二课堂项目化建设。要有针对性地推进第二课堂项目化改革,通过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慧城市治理”等跨学科的第二课堂,广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科技和人文的交融与碰撞。(作者/重庆文理学院曾豪 、陕西师范大学高君华,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