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魔都往事,“50后”写下私人城市记忆

2024-10-23 07:24:22 来源: 文汇客户端

吴淞路的石库门、家门前的剃头摊、零拷老酒的酱油店、虹口的老电影院……“50后”作者、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在新书《魔都往事》里,记录属于自己的私人城市记忆。日前,亮相沪上学习读书会,他分享了在“魔都”上海的鲜活故事。

散文体回忆录《魔都往事》 记述作者从幼年直到1979年参加高考的人生起伏,并配以文史资料,考证道路和建筑的前世今生。伴随着对成长经历的叙述和生活空间的变化,徐静波回忆了虹口吴淞路、四川北路、海宁路一带,黄浦南京东路、汉口路、浙江路一带的街面风光和市井生活样貌。

少年时代物质的相对匮乏,并不影响精神层面的富足——从苏河北岸到外滩天地,都是作者成长的家园。结合现场摄影、老照片和历史地图,徐静波介绍了他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舞台。

比如,吴淞路658号,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隶属于“北克俭里”,作者和小伙伴们曾驾驶着自制滑板车穿过这里的弄堂;川公路一小,校舍的前身是教会建筑,作者在这里度过了受益匪浅的两年;“保安坊”里的南京东路小学,从教室窗口可以望见南京路;红光中学,曾是大名鼎鼎“大清银行”所在地……家园周边,则有虹口救火会、原四行储蓄会、三一堂等至今矗立且各有特色的历史建筑。

“这些老房子背后的丰富故事,展现了上海深厚底蕴。我在此结识良师益友,也见证了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徐静波谈到,在每个人的往事中,个体生命与城市整体文脉融为一体,这也使上海故事更有厚度、更富温度。

徐静波还记得,中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工厂工作,1979年下定决心参加高考,考入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在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过程中,我认为坚持阅读、保持旺盛好奇心非常重要。”他与现场读者共勉,继续呵护这份好奇心与求知欲。

文汇记者 许旸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