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双城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成渝两地专家相互“取经”谋新篇
2024-10-20 15:30:52 来源: 华龙网
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重庆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东西两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开展多学科视野下的成都与重庆历史文化研究,对于共建双城学术共同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今(20)日,第五届成渝双城历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两地历史学会专家纷纷带来独到见解,共话双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交流活动中,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认为,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巴蜀建筑文化面临消失危机。因此,如何传承与创新巴蜀建筑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有机融合,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课题。他提出,应通过注重现代表达、展现民族风情,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象征等方式,实现巴蜀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应用。
“历史研究成果应坚持创造性转化,以更好地服务大众。”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学会名誉会长、西南大学教授周勇在《历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主旨演讲中指出,善于发掘历史题材的非历史学价值,是创造性转化的前提,这需要投资者、研究者、转化者三类人的共同参与;另外,创造性转化还有一个重要基础,便是要有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保持历史真实性与故事完整性,并能揭示深刻哲理的学术成果;他还特别提出,历史研究要拓展影像史研究的新领域,影像史在当今时代是历史研究的全新领域,对城市史研究而言更是如此。
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蔡斐带来《晚清重庆:报刊、城市与现代性的互动》主旨演讲。他从自己曾参与研究的《渝报》《重庆日报》等清末报刊在推进重庆城市现代性进程中的互动过程与构建意义等成果出发,阐释了城市史与报业史研究范式的双重创新。他认为,在晚清重庆城市与报刊的互动中,媒介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重塑了时空结构,重构了近代城市空间。媒介内容不仅多方面建构了“纸上的城市”,促进了城市多向度的对话,还营造出各种各样的“城市形象”,激发了报纸读者对城市现代性的想象。
据了解,成渝双城历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学界内跨领域、跨专业、跨地区的学术交流平台,已历经四届,对构建成渝历史文化学术共同体,推动成渝双城历史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本届活动由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主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既是往届活动的继承、延续和发展,也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新格局下,展示新时代成渝双城历史文化魅力的学术交流盛宴。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紧紧围绕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社会变迁物证的光荣使命,切实担负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职能职责,统筹推进博物馆全面改陈、打造精品展览和特色教育活动、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抓好数字博物馆建设等重点工作,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牟丰京表示,希望三峡博物馆接下来能与参会专家进一步挖掘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为特色的巴蜀文化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共享等方面,强化川渝两地合作,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川渝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