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young光汇·少年红》
冯玉祥旧居——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young光汇·少年红》

来源:华龙网2024-10-18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冯玉祥旧居:冯玉祥将军曾将其命名为“抗倭庐”,在抗战期间,将军携家人在此工作、生活了七年。旧居先后被授予“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

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川渝地区首座古代建筑类专题博物馆,展馆从历史脉络、类型构造、装饰艺术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示了巴蜀传统建筑源远流长的传承发展,依形就势的独特风格以及多元融合的文化内涵。

郭沫若纪念馆:曾是民国时期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现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再现了郭沫若领导下的第三厅和“文工会”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历程。

young光汇·少年红,巴蜀韵,传承兴。沿着“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价值追求”的思政主线,以三大文化地标为起点、支点、落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激活“社会的大课堂”。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设计根据八、九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参考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以“守望精神家园”为核心,“探秘巴蜀文化”为特色,“构筑价值追求”为目标,深挖区域红色资源,汇聚young光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助推红色研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以冯玉祥旧居为起点,追寻红色足迹,高扬民族精神;以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为支点,访寻巴风蜀韵,坚定文化自信;以郭沫若纪念馆为落点,探寻中华文脉,凝聚价值追求。

(三)研学素养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赏析巴蜀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熟知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成就。

情感态度:领略冯玉祥坚韧意志,树立民族气节;触摸巴蜀历史文脉,提升文化自信;感受郭沫若文学造诣,引领价值追求。

综合能力:通过研学实践,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研学总课时:6课时

目的地:冯玉祥旧居、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

师资配置:研学教师2名,学校带队教师2名

研学方式:实地参观、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任务驱动

研学方法:参观讲解法、实践操作法、互动探究法、调查访问法

三、研学亮点

(一)地域优势凸显,打造“家门口”的思政课堂

young光汇聚,传承星火。本研学路线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将三大文化地标串联,沿着“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价值追求”的思政主线,形成一条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政研学线路。

(二)红色教育深入,开启“跨时空”的历史对话

在冯玉祥旧居,学生与冯玉祥将军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将军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三)文化体验丰富,搭建“跨学科”的实践平台

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形式,跨学科的体验活动,增强物理、历史、艺术、地理等多领域的交融应用,促进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四)进步思想深刻,开展“跨维度”的探索之旅

在郭沫若纪念馆,通过诗歌朗诵、创作等互动环节,构建起一场跨维度的心灵对话,促进学生对进步思想的理解,学会用自身行动,为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研学动线

冯玉祥旧居(寻“迹”)——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寻“技”)——郭沫若纪念馆(寻“记”)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建议实施学段:八、九年级学生

1.导学目标

(1)深入挖掘研学地点的历史底蕴,为实地探索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升研学活动的兴趣点与参与度。

(3)明确研学任务,确保研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导学任务

(1)知识储备

查阅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抗战贡献;揭秘巴蜀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艺术风格;了解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与时代价值。

(2)主题研讨

分组进行研学主题的深入探讨,为实地研学做好充分准备。

(3)制作研学手册

整理查阅到的资料,制作精美实用的研学手册,内容包括地点简介、研学任务、注意事项等。

(4)研学任务分配

明确每个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确保研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行中课程

1.冯玉祥旧居教学点

1.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与抗战贡献,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

(2)通过古今对话,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培养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通过演讲故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古今对话、演讲故事

1.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鉴其史

【耳闻目见】学生细致参观旧居,聆听冯玉祥将军的生活片段与革命历程,感受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2)古今对话,以感其魂

【穿越时空】思政教师扮演冯玉祥将军,与学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民族精神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价值与意义。

(3)演讲故事,以述其志

【声情并茂】学生选取冯玉祥将军生平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演讲,思政教师进行点评与升华,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点1课程:寻“迹”

2.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展厅教学点

2.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领略巴蜀古代建筑的艺术风采,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通过寻觅文物,锻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深化对巴蜀文化的理解。

(3)通过推荐文物,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传播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2.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寻觅文物、推荐文物

2.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观其貌

【漫步历史】学生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古代建筑,了解其历史脉络、建筑风格、结构特色以及文化底蕴。

(2)寻觅文物,以探其秘

【探秘寻宝】思政教师分发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观察文物的物理结构、艺术特点等,在博物馆内寻找对应实物。

(3)推荐文物,以传其魂

【传承发声】学生化身文物推荐官,向同伴生动讲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教学点2课程:寻“技”

3.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庭教学点

3.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感知巴蜀古代建筑装饰的艺术魅力,深化传统文化认知,领略传统建筑之美。

(2)通过嵌瓷体验,学习传统嵌瓷技艺,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通过建筑拼图,探究建筑结构原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3.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嵌瓷体验、建筑拼图

3.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观其美

【驻足观赏】学生细致观摩建筑装饰,欣赏其独特魅力,探寻每一砖一瓦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承。

(2)嵌瓷体验,以习其艺

【匠心传承】学生亲身体验嵌瓷制作过程,学习技艺要领,创作属于自己的嵌瓷作品,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3)建筑拼图,以悟其构

【集思广益】学生动手操作3D建筑拼图,探索古代建筑的结构奥秘,培养空间思维,深刻领悟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教学点3课程:寻“技”

4.郭沫若纪念馆教学点

4.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感受其艺术才华与文学价值。

(2)通过诗歌朗诵,品味郭沫若诗歌的韵味,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创作,激发创新思维和文学灵感,凝聚对进步思想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4.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诗歌朗诵、诗歌创作

4.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探其源

【目染心领】学生仔细参观,深切感受郭沫若的艺术才华、文学特色以及他对进步思想的追求。

(2)诗歌朗诵,以品其韵

【铿锵有力】学生深入赏析郭沫若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通过朗诵将这些元素生动呈现,体会郭沫若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进步思想。

(3)诗歌创作,以启其思

【笔耕心传】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文学价值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教学点4课程:寻“记”

(三)行后拓展

1.思想引领

(1)知识竞赛

【学有所思】举办研学知识竞赛,检验研学成果。

(2)文化体验

【学有所感】开展巴蜀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对巴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心得分享

【学有所获】撰写研学心得并进行分享,实现互学互鉴。

2.实践成果

(1)海报创意展

【悟有所行】以研学内容为素材,绘制创意海报,展示学习成果。

(2)历史剧本秀

【悟有所得】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物为原型,创作剧本并表演,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艺术创作坊

【悟有所效】小组合作,模仿巴蜀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郭沫若的文学风格,创作相关作品。

六、研学评价

七、成果应用

(一)征文/摄影比赛

【文字影像,记录成长】组织征文和摄影比赛,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并在学校网站和公共媒体上发布,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的榜样。

(二)成果展示会

【风采展示,共享硕果】举办研学成果展示会,通过海报展览、剧本表演、艺术作品展示等方式,向师生和家长展示研学成果,检验研学活动成效。

(三)调研报告

【深度调研,智慧结晶】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对研学地点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人物事迹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作为资料存档,供后续研学活动参考。

八、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

研发团队联系人:曹燕、罗斌、郭语嫣

联系方式:13983005110

分享
新浪微博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young光汇·少年红》

2024-10-18 16:00:48 来源: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冯玉祥旧居:冯玉祥将军曾将其命名为“抗倭庐”,在抗战期间,将军携家人在此工作、生活了七年。旧居先后被授予“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

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川渝地区首座古代建筑类专题博物馆,展馆从历史脉络、类型构造、装饰艺术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示了巴蜀传统建筑源远流长的传承发展,依形就势的独特风格以及多元融合的文化内涵。

郭沫若纪念馆:曾是民国时期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现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再现了郭沫若领导下的第三厅和“文工会”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历程。

young光汇·少年红,巴蜀韵,传承兴。沿着“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价值追求”的思政主线,以三大文化地标为起点、支点、落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激活“社会的大课堂”。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设计根据八、九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参考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以“守望精神家园”为核心,“探秘巴蜀文化”为特色,“构筑价值追求”为目标,深挖区域红色资源,汇聚young光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助推红色研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以冯玉祥旧居为起点,追寻红色足迹,高扬民族精神;以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为支点,访寻巴风蜀韵,坚定文化自信;以郭沫若纪念馆为落点,探寻中华文脉,凝聚价值追求。

(三)研学素养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赏析巴蜀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熟知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成就。

情感态度:领略冯玉祥坚韧意志,树立民族气节;触摸巴蜀历史文脉,提升文化自信;感受郭沫若文学造诣,引领价值追求。

综合能力:通过研学实践,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研学总课时:6课时

目的地:冯玉祥旧居、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

师资配置:研学教师2名,学校带队教师2名

研学方式:实地参观、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任务驱动

研学方法:参观讲解法、实践操作法、互动探究法、调查访问法

三、研学亮点

(一)地域优势凸显,打造“家门口”的思政课堂

young光汇聚,传承星火。本研学路线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将三大文化地标串联,沿着“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价值追求”的思政主线,形成一条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政研学线路。

(二)红色教育深入,开启“跨时空”的历史对话

在冯玉祥旧居,学生与冯玉祥将军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将军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三)文化体验丰富,搭建“跨学科”的实践平台

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形式,跨学科的体验活动,增强物理、历史、艺术、地理等多领域的交融应用,促进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四)进步思想深刻,开展“跨维度”的探索之旅

在郭沫若纪念馆,通过诗歌朗诵、创作等互动环节,构建起一场跨维度的心灵对话,促进学生对进步思想的理解,学会用自身行动,为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研学动线

冯玉祥旧居(寻“迹”)——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寻“技”)——郭沫若纪念馆(寻“记”)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建议实施学段:八、九年级学生

1.导学目标

(1)深入挖掘研学地点的历史底蕴,为实地探索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升研学活动的兴趣点与参与度。

(3)明确研学任务,确保研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导学任务

(1)知识储备

查阅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抗战贡献;揭秘巴蜀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艺术风格;了解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与时代价值。

(2)主题研讨

分组进行研学主题的深入探讨,为实地研学做好充分准备。

(3)制作研学手册

整理查阅到的资料,制作精美实用的研学手册,内容包括地点简介、研学任务、注意事项等。

(4)研学任务分配

明确每个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确保研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行中课程

1.冯玉祥旧居教学点

1.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与抗战贡献,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

(2)通过古今对话,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培养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通过演讲故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古今对话、演讲故事

1.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鉴其史

【耳闻目见】学生细致参观旧居,聆听冯玉祥将军的生活片段与革命历程,感受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2)古今对话,以感其魂

【穿越时空】思政教师扮演冯玉祥将军,与学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民族精神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价值与意义。

(3)演讲故事,以述其志

【声情并茂】学生选取冯玉祥将军生平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演讲,思政教师进行点评与升华,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点1课程:寻“迹”

2.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展厅教学点

2.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领略巴蜀古代建筑的艺术风采,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通过寻觅文物,锻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深化对巴蜀文化的理解。

(3)通过推荐文物,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传播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2.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寻觅文物、推荐文物

2.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观其貌

【漫步历史】学生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古代建筑,了解其历史脉络、建筑风格、结构特色以及文化底蕴。

(2)寻觅文物,以探其秘

【探秘寻宝】思政教师分发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观察文物的物理结构、艺术特点等,在博物馆内寻找对应实物。

(3)推荐文物,以传其魂

【传承发声】学生化身文物推荐官,向同伴生动讲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教学点2课程:寻“技”

3.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庭教学点

3.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感知巴蜀古代建筑装饰的艺术魅力,深化传统文化认知,领略传统建筑之美。

(2)通过嵌瓷体验,学习传统嵌瓷技艺,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通过建筑拼图,探究建筑结构原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3.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嵌瓷体验、建筑拼图

3.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观其美

【驻足观赏】学生细致观摩建筑装饰,欣赏其独特魅力,探寻每一砖一瓦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承。

(2)嵌瓷体验,以习其艺

【匠心传承】学生亲身体验嵌瓷制作过程,学习技艺要领,创作属于自己的嵌瓷作品,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3)建筑拼图,以悟其构

【集思广益】学生动手操作3D建筑拼图,探索古代建筑的结构奥秘,培养空间思维,深刻领悟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教学点3课程:寻“技”

4.郭沫若纪念馆教学点

4.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感受其艺术才华与文学价值。

(2)通过诗歌朗诵,品味郭沫若诗歌的韵味,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创作,激发创新思维和文学灵感,凝聚对进步思想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4.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诗歌朗诵、诗歌创作

4.3研学过程

(1)实地参观,以探其源

【目染心领】学生仔细参观,深切感受郭沫若的艺术才华、文学特色以及他对进步思想的追求。

(2)诗歌朗诵,以品其韵

【铿锵有力】学生深入赏析郭沫若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通过朗诵将这些元素生动呈现,体会郭沫若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进步思想。

(3)诗歌创作,以启其思

【笔耕心传】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文学价值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教学点4课程:寻“记”

(三)行后拓展

1.思想引领

(1)知识竞赛

【学有所思】举办研学知识竞赛,检验研学成果。

(2)文化体验

【学有所感】开展巴蜀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对巴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心得分享

【学有所获】撰写研学心得并进行分享,实现互学互鉴。

2.实践成果

(1)海报创意展

【悟有所行】以研学内容为素材,绘制创意海报,展示学习成果。

(2)历史剧本秀

【悟有所得】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物为原型,创作剧本并表演,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艺术创作坊

【悟有所效】小组合作,模仿巴蜀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郭沫若的文学风格,创作相关作品。

六、研学评价

七、成果应用

(一)征文/摄影比赛

【文字影像,记录成长】组织征文和摄影比赛,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并在学校网站和公共媒体上发布,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的榜样。

(二)成果展示会

【风采展示,共享硕果】举办研学成果展示会,通过海报展览、剧本表演、艺术作品展示等方式,向师生和家长展示研学成果,检验研学活动成效。

(三)调研报告

【深度调研,智慧结晶】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对研学地点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人物事迹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作为资料存档,供后续研学活动参考。

八、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

研发团队联系人:曹燕、罗斌、郭语嫣

联系方式:13983005110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