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红岩诗魂 追梦百年》
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红岩诗魂 追梦百年》

来源:华龙网2024-10-18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重庆这块土地上培育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英雄主义。

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场所。它包括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巴教村红色文化遗迹群等,是学习和传承红岩精神的重要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对红岩精神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抗建堂: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场所展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对于学习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新华日报》旧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该旧址不仅见证了报纸的辉煌出版历史,更深刻揭示了它在革命斗争中的关键作用。步入其间,人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新华日报》如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这一历史遗存对于深入研究党的新闻宣传史、传承革命文化,以及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红岩纪念馆:作为缅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重要场所,通过革命文物、文献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系统,生动再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动。这里不仅是学习红岩精神、领悟其深刻内涵的重要基地,更是传承革命先烈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崇高品德的生动课堂。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让学生在本阶段能够从身边真实的场馆中认识红岩精神,感悟红岩诗魂,争做时代新人。

在重庆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里,红岩景区是革命文化精神的宝库,也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吸引着重庆地方史、党史以及红岩精神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深入探索。据统计,迄今为止,与红岩有关的诗文有近300篇,都是红岩前辈与红岩英烈心血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红岩历史诗抄》的收录,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岩村留下、或记录和红岩村有关事件的诗歌文章共计130余篇,红岩精神在这些作品中熠熠生辉。

(三)研学教育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巴教村历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的历史故事和革命先辈的红色诗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通过场馆体验,溯源母城渝中的历史文脉,增强对红岩文化的认知,激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通过走访、参观,感悟伟大的红岩精神,树立学生的远大志向。

综合能力:通过探究式研学,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及责任担当。

研学总课时:一天

目的地: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

师资配置:研学教师2名,学校带队教师2名。

研学方式:实地参观、合作探究、情境体验、任务驱动

研学方法:参观讲解法、动手操作法、角色扮演法、调查访问法

三、研学亮点

通过参观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以及查阅资料、互动讨论、诵读访谈等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深入地了解红岩先辈,感悟家国情怀。一路寻找革命薪火,瞻仰革命先辈的音容笑貌,追忆江姐幼年求学时光,聆听抗战风云的话剧之声。学红岩,悟红岩,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岩精神;学先锋,做先锋,以坚定信念做好时代新人。

四、研学动线

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建议实施学段:四、五、六年级学生

1.导学目标

(1)进入小学高段的学生,学红岩,悟红岩,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岩精神;

(2)学先锋,做先锋,以坚定信念做好时代新人。通过红色诗魂传扬红岩精神,正成为少先队员的责任和担当。

2.导学任务

新时代怀揣新梦想,新征程孕育新希望。脚踏巴渝红色热土,浸润重庆红岩精神,巴蜀少年矢志不渝、学思悟行,用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红岩小先锋。学生可以提前查阅相关红岩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每个红色线路景点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诗歌资料,并在班级上自主进行红岩诗歌的诵读活动。

在X导师(老师、同学、家长)的陪伴下,以主题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启新的学习之旅,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以致用,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缅怀红岩魂,跟随烈士们的生命故事,共同创作出属于我们的生命故事。

(二)行中课程

1.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教学点

1.1 研学目标

(1)追寻巴教薪火,探访革命先辈,激发爱国情。

(2)在回顾红岩英烈江姐幼年求学足迹中,歌咏红梅赞。

1.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诗歌朗诵

1.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你知道红岩中的江姐小时候在哪里读书并萌生了革命救国的信念吗?

(2)参观讲解——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它既是重庆城市肌理最深处的褶皱,又是典型的山城文化步道,在整个重庆甚至全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红色记忆,这里更是整个重庆现代文脉的起点。巴教村浮雕文化墙、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巴教村红色文化遗迹群以及山城书香步道是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巴教村浮雕文化墙上,雕刻有巴蜀小学思想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巴蜀小学首任校长周勖成先生,以及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革命烈士江竹筠、著名作家阳翰笙等先辈,他们都是张家花园山城步道书香气息的奠基者。

其中第一位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江姐,她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她是在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1932年,江竹筠进入了孤儿院学堂念书就读初小四年级,校址就在现在的巴蜀学校,其中潜伏着的中共地下党员引导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传颂至今的“江姐”传奇故事,也正是在张家花园的孤儿院里谱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伏笔。

(3)研学任务:

①诵读江竹筠《鹧鸪天》:照影湘江万峰青,红岩碧血子规鸣。静聆秋水断寒垒,犹记当年典狱灯。擎傲骨,葬梅情。铁窗望尽不闻声。既逢狭路身难去,一战终至返英灵!

②唱歌《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2.抗建堂教学点

2.1研学目标

(1)参观抗建堂博物馆,了解烽火抗战文化。

(2)感悟革命话剧圣殿魅力,演绎红岩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气概。

2.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表演朗诵

2.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你们知道在抗建堂曾经上演过哪些抗战话剧吗?

(2)参观讲解——重庆抗建堂,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话剧辉煌篇章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文化戏剧人的光辉足迹。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文坛巨匠辗转来到这里,众多戏剧家齐聚重庆,在抗建堂创作演出了《北京人》《风雪夜归人》《棠棣之花》《虎符》等33部话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更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经典印记,铸就了一段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话剧历史上的重庆雾季公演由此诞生。重庆抗建堂剧场,作为专业话剧演出场所,凭借其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圣殿”。

令人称道的是,重庆市政府不仅精心重建并装修了抗建堂剧场,使其焕发新生,成为专为话剧艺术打造的演出殿堂;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精心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浏览,研究传承。

(3)研学任务:沉浸式表演《又见江姐》

3.《新华日报》旧址教学点

3.1 研学目标

(1)梳理并讲述新华日报发表《沁园春·雪》的历史故事。

(2)感受毛主席诗词的革命气魄和伟大胸襟。

(3)在书写革命诗词中熏陶少先队员的拳拳红心。

3.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3.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毛泽东主席重书旧作《沁园春·雪》赠给柳亚子,但为什么不能发表在《新华日报》?

(2)参观讲解——重庆见证了《沁园春·雪》在海内外的巨大轰动。该词毛泽东作于1936年2月。1945年国共重庆和平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红岩村二楼住了40天,并在10月7日重书旧作《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沁园春·雪》以其独具特色、大气磅礴的笔触,展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的豪迈情怀。鉴于该词的艺术价值与深远意义,社会各界均认为应让天下人广为传颂,《新民报晚刊》在副刊显著位置,以《毛词·沁园春》为题隆重推出这首杰作,使其影响力迅速扩大,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更在海外广为传播。

(3)研学任务

①集体诵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书写《沁园春·雪》。用钢笔、毛笔等方式书写书法作品。

4.红岩纪念馆教学点

4.1研学目标

(1)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走进先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2)拍摄感人照片,诵读红岩诗歌,点燃爱国情怀。

4.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4.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为什么红岩先烈要向反动派喊出“太阳是我们的”?

(2)参观讲解——余祖胜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里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作为共产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出身穷苦之家的余祖胜决心扮演唤醒民众的角色,发出呼声:“太阳是我们的”。这里的“太阳”是指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生活。这是当时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余祖胜矢志奋斗的理想追求。余祖胜的《晒太阳》成了许多难友们常拿来吟诵的励志诗篇,以此表达红岩志士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心。时至今日,《晒太阳》依然被后人广为传诵,经久不衰。

(3)诵读任务——集体诵读红岩革命先烈余祖胜的诗歌《晒太阳》:太阳倾泻在石头上,温暖着我的身躯,呵,这也触犯了吸血鬼的法律,“哼!不讲羞耻!”眼珠翻滚,怒目瞪瞪。在这人和兽混居的城堡里——道德、法律、武力、金钱……全是吃人的野兽!春天,是强盗们的,穷人永远生活在冬天里。愤怒地站在石头上,我要回答——总有一天,我们将站在这个城堡上,高声宣布:太阳是我们的!

(三)行后拓展

拓展一:我是红岩诗魂代言人

展示红岩博物馆学习成果,通过设计一张明信片、做一次公开演讲、当一次小导游的方式,弘扬红岩的历史文化,讲好义渡故事。

拓展二:我为渝中母城献计策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充满了厚重红色历史,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你在未来希望投身于怎样的行业,为渝中发展,为家长重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整理研学资料,形成研学总结,并由此树立传承家乡文化、共促家乡发展的理想,做心得分享。

六、成果应用

1.红色诗歌征文和朗诵比赛:通过红色诗歌征文或朗诵比赛表现学生对此次研学的认识,展示对此次研学之行的收获与感悟。

2.红岩成果展示会:通过红岩小报、红岩故事会等方式,展示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研学中的成果。

3.红岩魂汇报演出。通过《又见江姐》红色历史舞台剧的演出,展示学生成果。

七、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研发团队联系人:潘南、李健、李晓薇

联系方式:13883560636

分享
新浪微博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红岩诗魂 追梦百年》

2024-10-18 15:12:25 来源: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重庆这块土地上培育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英雄主义。

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场所。它包括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巴教村红色文化遗迹群等,是学习和传承红岩精神的重要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对红岩精神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抗建堂: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场所展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对于学习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新华日报》旧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该旧址不仅见证了报纸的辉煌出版历史,更深刻揭示了它在革命斗争中的关键作用。步入其间,人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新华日报》如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这一历史遗存对于深入研究党的新闻宣传史、传承革命文化,以及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红岩纪念馆:作为缅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重要场所,通过革命文物、文献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系统,生动再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动。这里不仅是学习红岩精神、领悟其深刻内涵的重要基地,更是传承革命先烈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崇高品德的生动课堂。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让学生在本阶段能够从身边真实的场馆中认识红岩精神,感悟红岩诗魂,争做时代新人。

在重庆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里,红岩景区是革命文化精神的宝库,也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吸引着重庆地方史、党史以及红岩精神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深入探索。据统计,迄今为止,与红岩有关的诗文有近300篇,都是红岩前辈与红岩英烈心血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红岩历史诗抄》的收录,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岩村留下、或记录和红岩村有关事件的诗歌文章共计130余篇,红岩精神在这些作品中熠熠生辉。

(三)研学教育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巴教村历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的历史故事和革命先辈的红色诗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通过场馆体验,溯源母城渝中的历史文脉,增强对红岩文化的认知,激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通过走访、参观,感悟伟大的红岩精神,树立学生的远大志向。

综合能力:通过探究式研学,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及责任担当。

研学总课时:一天

目的地: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

师资配置:研学教师2名,学校带队教师2名。

研学方式:实地参观、合作探究、情境体验、任务驱动

研学方法:参观讲解法、动手操作法、角色扮演法、调查访问法

三、研学亮点

通过参观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以及查阅资料、互动讨论、诵读访谈等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深入地了解红岩先辈,感悟家国情怀。一路寻找革命薪火,瞻仰革命先辈的音容笑貌,追忆江姐幼年求学时光,聆听抗战风云的话剧之声。学红岩,悟红岩,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岩精神;学先锋,做先锋,以坚定信念做好时代新人。

四、研学动线

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抗建堂——《新华日报》旧址——红岩纪念馆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建议实施学段:四、五、六年级学生

1.导学目标

(1)进入小学高段的学生,学红岩,悟红岩,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岩精神;

(2)学先锋,做先锋,以坚定信念做好时代新人。通过红色诗魂传扬红岩精神,正成为少先队员的责任和担当。

2.导学任务

新时代怀揣新梦想,新征程孕育新希望。脚踏巴渝红色热土,浸润重庆红岩精神,巴蜀少年矢志不渝、学思悟行,用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红岩小先锋。学生可以提前查阅相关红岩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每个红色线路景点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诗歌资料,并在班级上自主进行红岩诗歌的诵读活动。

在X导师(老师、同学、家长)的陪伴下,以主题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启新的学习之旅,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以致用,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缅怀红岩魂,跟随烈士们的生命故事,共同创作出属于我们的生命故事。

(二)行中课程

1.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教学点

1.1 研学目标

(1)追寻巴教薪火,探访革命先辈,激发爱国情。

(2)在回顾红岩英烈江姐幼年求学足迹中,歌咏红梅赞。

1.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诗歌朗诵

1.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你知道红岩中的江姐小时候在哪里读书并萌生了革命救国的信念吗?

(2)参观讲解——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它既是重庆城市肌理最深处的褶皱,又是典型的山城文化步道,在整个重庆甚至全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红色记忆,这里更是整个重庆现代文脉的起点。巴教村浮雕文化墙、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巴教村红色文化遗迹群以及山城书香步道是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巴教村浮雕文化墙上,雕刻有巴蜀小学思想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巴蜀小学首任校长周勖成先生,以及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革命烈士江竹筠、著名作家阳翰笙等先辈,他们都是张家花园山城步道书香气息的奠基者。

其中第一位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江姐,她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她是在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1932年,江竹筠进入了孤儿院学堂念书就读初小四年级,校址就在现在的巴蜀学校,其中潜伏着的中共地下党员引导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传颂至今的“江姐”传奇故事,也正是在张家花园的孤儿院里谱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伏笔。

(3)研学任务:

①诵读江竹筠《鹧鸪天》:照影湘江万峰青,红岩碧血子规鸣。静聆秋水断寒垒,犹记当年典狱灯。擎傲骨,葬梅情。铁窗望尽不闻声。既逢狭路身难去,一战终至返英灵!

②唱歌《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2.抗建堂教学点

2.1研学目标

(1)参观抗建堂博物馆,了解烽火抗战文化。

(2)感悟革命话剧圣殿魅力,演绎红岩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气概。

2.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表演朗诵

2.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你们知道在抗建堂曾经上演过哪些抗战话剧吗?

(2)参观讲解——重庆抗建堂,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话剧辉煌篇章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文化戏剧人的光辉足迹。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文坛巨匠辗转来到这里,众多戏剧家齐聚重庆,在抗建堂创作演出了《北京人》《风雪夜归人》《棠棣之花》《虎符》等33部话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更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经典印记,铸就了一段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话剧历史上的重庆雾季公演由此诞生。重庆抗建堂剧场,作为专业话剧演出场所,凭借其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圣殿”。

令人称道的是,重庆市政府不仅精心重建并装修了抗建堂剧场,使其焕发新生,成为专为话剧艺术打造的演出殿堂;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精心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浏览,研究传承。

(3)研学任务:沉浸式表演《又见江姐》

3.《新华日报》旧址教学点

3.1 研学目标

(1)梳理并讲述新华日报发表《沁园春·雪》的历史故事。

(2)感受毛主席诗词的革命气魄和伟大胸襟。

(3)在书写革命诗词中熏陶少先队员的拳拳红心。

3.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3.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毛泽东主席重书旧作《沁园春·雪》赠给柳亚子,但为什么不能发表在《新华日报》?

(2)参观讲解——重庆见证了《沁园春·雪》在海内外的巨大轰动。该词毛泽东作于1936年2月。1945年国共重庆和平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红岩村二楼住了40天,并在10月7日重书旧作《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沁园春·雪》以其独具特色、大气磅礴的笔触,展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的豪迈情怀。鉴于该词的艺术价值与深远意义,社会各界均认为应让天下人广为传颂,《新民报晚刊》在副刊显著位置,以《毛词·沁园春》为题隆重推出这首杰作,使其影响力迅速扩大,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更在海外广为传播。

(3)研学任务

①集体诵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书写《沁园春·雪》。用钢笔、毛笔等方式书写书法作品。

4.红岩纪念馆教学点

4.1研学目标

(1)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走进先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2)拍摄感人照片,诵读红岩诗歌,点燃爱国情怀。

4.2研学方法

参观讲解、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4.3研学过程

(1)互动追问——为什么红岩先烈要向反动派喊出“太阳是我们的”?

(2)参观讲解——余祖胜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里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作为共产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出身穷苦之家的余祖胜决心扮演唤醒民众的角色,发出呼声:“太阳是我们的”。这里的“太阳”是指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生活。这是当时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余祖胜矢志奋斗的理想追求。余祖胜的《晒太阳》成了许多难友们常拿来吟诵的励志诗篇,以此表达红岩志士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心。时至今日,《晒太阳》依然被后人广为传诵,经久不衰。

(3)诵读任务——集体诵读红岩革命先烈余祖胜的诗歌《晒太阳》:太阳倾泻在石头上,温暖着我的身躯,呵,这也触犯了吸血鬼的法律,“哼!不讲羞耻!”眼珠翻滚,怒目瞪瞪。在这人和兽混居的城堡里——道德、法律、武力、金钱……全是吃人的野兽!春天,是强盗们的,穷人永远生活在冬天里。愤怒地站在石头上,我要回答——总有一天,我们将站在这个城堡上,高声宣布:太阳是我们的!

(三)行后拓展

拓展一:我是红岩诗魂代言人

展示红岩博物馆学习成果,通过设计一张明信片、做一次公开演讲、当一次小导游的方式,弘扬红岩的历史文化,讲好义渡故事。

拓展二:我为渝中母城献计策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充满了厚重红色历史,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你在未来希望投身于怎样的行业,为渝中发展,为家长重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整理研学资料,形成研学总结,并由此树立传承家乡文化、共促家乡发展的理想,做心得分享。

六、成果应用

1.红色诗歌征文和朗诵比赛:通过红色诗歌征文或朗诵比赛表现学生对此次研学的认识,展示对此次研学之行的收获与感悟。

2.红岩成果展示会:通过红岩小报、红岩故事会等方式,展示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研学中的成果。

3.红岩魂汇报演出。通过《又见江姐》红色历史舞台剧的演出,展示学生成果。

七、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研发团队联系人:潘南、李健、李晓薇

联系方式:13883560636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