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
通远门——山城巷——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解放碑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

来源:华龙网2024-10-18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通远门:通远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重庆古城的正西方,由于年代久远,在城门修复时,重新刻了“通远门”三个大字。

山城巷:起于南纪门,止于领事巷,几乎全由梯步组成,独具巴渝山城地貌的美感。每到傍晚,一盏盏路灯在半山腰依次亮起,照亮行人回家的路,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后改为“山城巷” 。

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 重庆大轰炸作为抗战时期重庆历史上一道无可回避的伤痕,重庆人民由此迸发出顽强坚韧的抗争精神,这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精神氛围。

解放碑:解放碑是重庆市的标志建筑物之一,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次研学线路以中华路小学为地理圆心,以“一门一巷一馆一碑”4个研学点为历史指针,以多样性的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发展需求。从视、听、触多个感官着手,沟通时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母城,分析地理环境、区位因素对城市建造及定位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发现母城文化的厚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研学教育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母城的变迁,了解母城故事,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情感态度:促进学生通过具身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生动鲜活的历史课程资源“立德树人”,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研学总课时:4课时

目的地:通远门、山城巷、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解放碑

师资配置:研学教师1名,学校带队教师3名

研学方式:参观讲解、实景探索、互动体验

研学方法:参观讲解法、动手操作法、角色体验法

三、研学亮点

为推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和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元文明 多彩生活的课程实施,研学线路以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为地理圆心,以“一门一巷一馆一碑”4个研学点为历史指针,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带领学生拨动历史的时刻,以实景探索+互动体验的方式认识我们的家园——母城渝中。该研学线路历史资源丰富,以重庆发展为脉络见证母城历史的变迁;以四种不同类型、不同年岁的建筑彰显建筑中的城市文脉;也是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四、研学动线

通远门——山城巷——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解放碑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通过行前导学之大师讲堂,结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和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元文明 多彩生活”等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进校以时间轴线的形式带领学生理清重庆发展的脉络,去寻觅不同时代背景下重庆的定位,了解母城故事背后的地理原因与社会原因。并开启“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研学旅行课程启动仪式。

(二)行中课程

1.城门城门几丈高——通远门教学点

1.1研学目标

(1)通过参观通远门,了解通远门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铭记历史,初步体会通远门的红色文化内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先烈的革命精神,体会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激发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3)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深化对通远门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遗产。

1.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互动体验

1.3研学过程                                         

(1)导入新课,十七职业十七门

以城门游戏导入,不同小组领取不同身份职业卡,了解“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历史意义,引出唯一的陆路城门——通远门。

(2)红色课堂-通远门的历史

教师介绍通远门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重庆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讲解员讲述通远门见证了重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与红色历史相关的“三·三一惨案”。

(3)学生实践-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一系列情景如敌人来袭、物资短缺等,让学生分配角色,模拟古代守城士兵,根据生角色职责合作应对。

(4)学生实践-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解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城市发展变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通远门在历史上的军事意义”“通远门与重庆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再由小组分享研究结果。深度了解城门背后所蕴含的地域及政治要求,辩证看待城市的发展变革。

2.天上的街市——山城巷教学点

2.1研学目标

(1)了解山城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辩证看待重庆开埠对重庆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现重庆之美,学会用创意表达的方式描述山城巷的美;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提升综合素养,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2.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讲解

2.3研学过程

(1)名称溯源。重庆山城记忆阅读《故事1:原来如此》了解重庆这座山城背后的故事,引出山城巷名称的由来,发展的历程以及重庆开埠的历史。

(2)实地探索——行走红色足迹。小组领取地图工具,依据地图寻找山城巷记忆,完成地图打卡。前往领事巷、金马小学、仁爱堂、厚庐,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不同建筑背后的革命历史地位和作用。

(3)创意表达——手绘山城画卷。学生领取绘图工具,从山城巷的地形、建筑特色入手,绘制一幅美丽的山城画卷,献给母城记忆。

(4)主题研讨:重庆开埠之辩。学生抽签分组,确定持方主题。小组内部分工收集资料论据,在课堂上通过演讲或辩论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3.隧道尽头的光——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教学点

3.1研学目标

(1)了解重庆大轰炸的历程及重庆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经过,感悟“愈炸愈强”的城市精神;         

(2)走进真实防空洞,探究防空洞的功能与属性,引发对城市建筑意义的思考及历史史实的探索;

(3)结合“六五”隧道惨案历史背景及相关科学知识,学习面对灾害的救护常识,增强学生防灾救灾的知识与技能。

(4)用文字表达和传递对历史史实的思考和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引发对重庆抗战精神的共鸣。

3.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讲解、互动体验

3.3研学过程

(1)观看《重庆大轰炸》记录片,了解重庆大轰炸的历程及重庆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经过。

(2)小组领取探索工具,走进真实防空洞,测量防空洞的高度、宽度、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完成“自拱承重”及“空气流速”等实验,探究防空洞的功能与属性。

(3)分组模拟防空警报任务,结合“六五”隧道惨案历史背景及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一款呼吸护具。

(4)领取信纸,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告知先辈如今中国的变化发展,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所思所想,将这封写给老重庆的信投进时光信箱,向先烈传递自己的敬意。

4.精神堡垒——解放碑教学点

4.1研学目标

(1)实景参观解放碑,深度解读解放碑修建高度、碑身刻字背后的故事,体会解放碑蕴藏的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强烈的仪式感让学生了解解放碑作为重庆精神堡垒的设计寓意;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到抗战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促进民族自信心,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4.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讲解、爱国仪式

4.3研学过程

(1)讲解员带领学生从解放碑的不同角度了解解放碑作为重庆精神堡垒的设计寓意及历史寓意,体会红色文化内涵。

(2)大队辅导员组织少先队员在抗战胜利纪功碑前传递火炬,传承革命精神。

(3)小组领取课程物料,分工合作完成解放碑模型复刻,将这座精神堡垒树立在学生心头。

(4)行后拓展。开展母城设计展每个班级派3名小小讲解员进行定点讲解,讲解内容为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不同地点所代表的时间节点,该地点的物化成果展示。举行母城故事会,学生以诗配画的形式描述“我与母城”的故事并进行评选展示。

六、研学评价

“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评价量表

七、成果应用

(一)征文。学生研学后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将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在征文中展示理论深度和原创性。

(二)摄影比赛。学生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对思政主题的情感理解和艺术创造力。

(三)小课题调研报告集。学生基于母城文化展开探究,对调研主题进行分析深度,以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技巧完成小课题研究报告。

(四)成果展示会。学生研学“前-中-后”三个阶段输出的物化或线上成果展示,包含设计展和母城故事会、母城讲解员等形式,体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八、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校

研发团队:周俐思、王倩、张智超、陈思其、戴咏侨

联系方式:周俐思  15102349294

分享
新浪微博

红岩思政研学精品线路《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

2024-10-18 15:02:49 来源:

一、研学视频

二、研学背景

(一)研学地点介绍

通远门:通远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重庆古城的正西方,由于年代久远,在城门修复时,重新刻了“通远门”三个大字。

山城巷:起于南纪门,止于领事巷,几乎全由梯步组成,独具巴渝山城地貌的美感。每到傍晚,一盏盏路灯在半山腰依次亮起,照亮行人回家的路,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后改为“山城巷” 。

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 重庆大轰炸作为抗战时期重庆历史上一道无可回避的伤痕,重庆人民由此迸发出顽强坚韧的抗争精神,这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精神氛围。

解放碑:解放碑是重庆市的标志建筑物之一,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次研学线路以中华路小学为地理圆心,以“一门一巷一馆一碑”4个研学点为历史指针,以多样性的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发展需求。从视、听、触多个感官着手,沟通时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母城,分析地理环境、区位因素对城市建造及定位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发现母城文化的厚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研学教育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母城的变迁,了解母城故事,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情感态度:促进学生通过具身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生动鲜活的历史课程资源“立德树人”,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研学总课时:4课时

目的地:通远门、山城巷、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解放碑

师资配置:研学教师1名,学校带队教师3名

研学方式:参观讲解、实景探索、互动体验

研学方法:参观讲解法、动手操作法、角色体验法

三、研学亮点

为推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和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元文明 多彩生活的课程实施,研学线路以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为地理圆心,以“一门一巷一馆一碑”4个研学点为历史指针,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带领学生拨动历史的时刻,以实景探索+互动体验的方式认识我们的家园——母城渝中。该研学线路历史资源丰富,以重庆发展为脉络见证母城历史的变迁;以四种不同类型、不同年岁的建筑彰显建筑中的城市文脉;也是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四、研学动线

通远门——山城巷——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解放碑

五、课程设置

(一)行前课程

通过行前导学之大师讲堂,结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和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元文明 多彩生活”等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进校以时间轴线的形式带领学生理清重庆发展的脉络,去寻觅不同时代背景下重庆的定位,了解母城故事背后的地理原因与社会原因。并开启“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研学旅行课程启动仪式。

(二)行中课程

1.城门城门几丈高——通远门教学点

1.1研学目标

(1)通过参观通远门,了解通远门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铭记历史,初步体会通远门的红色文化内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先烈的革命精神,体会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激发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3)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深化对通远门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遗产。

1.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互动体验

1.3研学过程                                         

(1)导入新课,十七职业十七门

以城门游戏导入,不同小组领取不同身份职业卡,了解“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历史意义,引出唯一的陆路城门——通远门。

(2)红色课堂-通远门的历史

教师介绍通远门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重庆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讲解员讲述通远门见证了重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与红色历史相关的“三·三一惨案”。

(3)学生实践-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一系列情景如敌人来袭、物资短缺等,让学生分配角色,模拟古代守城士兵,根据生角色职责合作应对。

(4)学生实践-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解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城市发展变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通远门在历史上的军事意义”“通远门与重庆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再由小组分享研究结果。深度了解城门背后所蕴含的地域及政治要求,辩证看待城市的发展变革。

2.天上的街市——山城巷教学点

2.1研学目标

(1)了解山城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辩证看待重庆开埠对重庆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现重庆之美,学会用创意表达的方式描述山城巷的美;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提升综合素养,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2.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讲解

2.3研学过程

(1)名称溯源。重庆山城记忆阅读《故事1:原来如此》了解重庆这座山城背后的故事,引出山城巷名称的由来,发展的历程以及重庆开埠的历史。

(2)实地探索——行走红色足迹。小组领取地图工具,依据地图寻找山城巷记忆,完成地图打卡。前往领事巷、金马小学、仁爱堂、厚庐,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不同建筑背后的革命历史地位和作用。

(3)创意表达——手绘山城画卷。学生领取绘图工具,从山城巷的地形、建筑特色入手,绘制一幅美丽的山城画卷,献给母城记忆。

(4)主题研讨:重庆开埠之辩。学生抽签分组,确定持方主题。小组内部分工收集资料论据,在课堂上通过演讲或辩论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3.隧道尽头的光——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教学点

3.1研学目标

(1)了解重庆大轰炸的历程及重庆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经过,感悟“愈炸愈强”的城市精神;         

(2)走进真实防空洞,探究防空洞的功能与属性,引发对城市建筑意义的思考及历史史实的探索;

(3)结合“六五”隧道惨案历史背景及相关科学知识,学习面对灾害的救护常识,增强学生防灾救灾的知识与技能。

(4)用文字表达和传递对历史史实的思考和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引发对重庆抗战精神的共鸣。

3.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讲解、互动体验

3.3研学过程

(1)观看《重庆大轰炸》记录片,了解重庆大轰炸的历程及重庆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经过。

(2)小组领取探索工具,走进真实防空洞,测量防空洞的高度、宽度、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完成“自拱承重”及“空气流速”等实验,探究防空洞的功能与属性。

(3)分组模拟防空警报任务,结合“六五”隧道惨案历史背景及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一款呼吸护具。

(4)领取信纸,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告知先辈如今中国的变化发展,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所思所想,将这封写给老重庆的信投进时光信箱,向先烈传递自己的敬意。

4.精神堡垒——解放碑教学点

4.1研学目标

(1)实景参观解放碑,深度解读解放碑修建高度、碑身刻字背后的故事,体会解放碑蕴藏的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强烈的仪式感让学生了解解放碑作为重庆精神堡垒的设计寓意;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到抗战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促进民族自信心,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4.2研学方法

实地参观讲解、爱国仪式

4.3研学过程

(1)讲解员带领学生从解放碑的不同角度了解解放碑作为重庆精神堡垒的设计寓意及历史寓意,体会红色文化内涵。

(2)大队辅导员组织少先队员在抗战胜利纪功碑前传递火炬,传承革命精神。

(3)小组领取课程物料,分工合作完成解放碑模型复刻,将这座精神堡垒树立在学生心头。

(4)行后拓展。开展母城设计展每个班级派3名小小讲解员进行定点讲解,讲解内容为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不同地点所代表的时间节点,该地点的物化成果展示。举行母城故事会,学生以诗配画的形式描述“我与母城”的故事并进行评选展示。

六、研学评价

“历史齿轮 母城时刻”评价量表

七、成果应用

(一)征文。学生研学后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将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在征文中展示理论深度和原创性。

(二)摄影比赛。学生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对思政主题的情感理解和艺术创造力。

(三)小课题调研报告集。学生基于母城文化展开探究,对调研主题进行分析深度,以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技巧完成小课题研究报告。

(四)成果展示会。学生研学“前-中-后”三个阶段输出的物化或线上成果展示,包含设计展和母城故事会、母城讲解员等形式,体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八、研发团队

研发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校

研发团队:周俐思、王倩、张智超、陈思其、戴咏侨

联系方式:周俐思  15102349294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