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华龙网

2024-10-16 10:16
听新闻
点击图片查看总专题

编者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日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华龙网特别推出“勇担教育强市建设新使命——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阔步前行”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教育战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新征程上的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展现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今天,在“勇担教育强市建设新使命 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阔步前行”专栏之“高校贡献”专栏,推出重庆文理学院聚焦该校教育扶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一篇报道来看看——

2
青杠村驻村第一书记姜玉松指导生姜种植。
3
学校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技术指导。
4
学校专家指导内江天冬种植。
5
学校与泸州共建乡村振兴女子学堂实践教学基地。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干部联训班在学校举办。
重庆文理学院校长黄伟九代表学校向武隆区江口镇银厂村行捐赠图书。
重庆文理学院校长黄伟九代表学校向武隆区江口镇银厂村捐赠图书。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蔡家林在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调研并出席净水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蔡家林在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调研并出席净水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等我长大我也要跟您一样!”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中心小学黄惜源眼里闪烁着光芒,向学校里的“哥哥老师”诉说自己的愿望。

两年前,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队来到火炉镇中心小学,黄惜源口中的“哥哥老师”便是支教队员之一。

几间简陋的砖混房是孩子们的教室,过去,原武隆区鲁家岩村小学,硬件差、师资薄弱,几年才能走出个大学生。如今,10年间,鲁家岩村走出50多名大学生,昔日穷山窝成群飞出“金凤凰”。

靠教育改变乡村面貌,鲁家岩村不是个例。这些年,学校聚焦教育扶智,创新开展“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协调教育资源,蹚出一条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

“教育振兴乡村,首先要转变村民们的观念。”学校党委书记蔡家林说。

“很多家长送娃儿到学校,不是盼望他们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希望娃儿在学校把年龄混大点,以后好出去打工。”武隆区土地乡沿河村第一书记唐洪辉说。为此,沿河村孩子对上学读书兴致寥寥。蒋珊珊便是其中之一。唐洪辉就专门带她回到自己所在的重庆文理学院开展游学活动,感受学习氛围。看过了外面的大世界,蒋珊珊慢慢改变了观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学习运用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学校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人文社科、规划设计等领域优势,助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江口镇银厂村产业带动型等一批示范村已初具规模,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人才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组织47个专家服务团开展志愿支教活动,每年动员百余名博士、教授、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先后培养培训乡村振兴人才3000人次以上,极大充实了农业人才力量。

乡村振兴靠人才。学校积极协调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培训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名,培养农业致富带头人1000余名。同时,学校引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参与乡村振兴达到每年1000余人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让教育帮扶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学校将校地合作视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积极与成都、内江、广安及重庆武隆区等携手,协助内江东兴区打造“中国天冬之乡”,与泸州共建乡村振兴女子学堂,在川渝两地共建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或实践教学基地33个,有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支持、创业规划、人才培训等服务跟上,村里的产业带头人多了,脱贫群众吃上了手艺饭。”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驻村第一书记姜玉松说。

借着教育帮扶的东风,学校依托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色植物、智能农机等科技创新团队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10余项,生姜、无刺花椒、猕猴桃、蓝莓等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产业振兴带动富民强村,乡村产业发展愈加红火。

责任编辑:徐力超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