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把握实践要求 明确工作抓手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核心导读:
日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举行2024年度市属高校一把手例会,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负责人作现场或书面交流发言。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我们发布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借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枢纽作用,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关键、途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力量建设,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拓展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全面提升服务社会效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重邮力量。
一、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因素,千方百计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学校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力量建设。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突出信息通信领域特色,以“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全力争取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学科早日突破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二是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入实施“南山科研强基工程”,设立高等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前沿交叉研究创新团队、先进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专项经费支持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大团队协同攻关,探索“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科研组织模式。近三年,学校科研经费以年均20%速度增长。三是大力提升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效。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以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抓手,主动参与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广阳湾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建设,联合知名企业打造国家技术工程中心,持续推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国合基地等科创平台内涵建设,建成数智科技高地。
二、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围绕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深度融合。学校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一是围绕产业需求,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学校董事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等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联合参与“揭榜挂帅”。近三年,与华为、国网、电信、长安等领军企业携手,开展横向项目767项,合同金额超3.25亿元。二是创新融合机制,加大创业企业孵化。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把人才培养效果、科研成果转化效果、创新创业效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出台支持教师创办企业的激励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和产业逻辑,组建校友企业为主体的“邮创汇”,加快环重邮创新创业生态圈和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建设,助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按照“高校+园区+企业”共建共管方式,探究合作式、项目式、任务式培养模式,共建“长安汽车班”“中科创达特训班”“传音班”等特色班级,培养“IT+OT”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学校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实现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是完善成果激励转化机制。探索“以权代股”试点工作,完善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试点将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授予成果完成人(团队),通过先用后补、先用后转等成果转化新形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学校共转让成果503项,经费和数量均实现倍增。其中,“‘渝芯’‘腾飞’系列核心芯片”和“E波段毫米波成像系统”两项科技成果作价1780万元,入股成立公司。二是拓展转换应用场景。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渝北仙桃数据谷、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园区、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推进工业互联网学院、重庆集成电路学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基本构建起“一核多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助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三是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供给。共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等一系列项目,牵头制定了时间敏感网络领域的国家标准等产业应用成果,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和“核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