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共绘巴渝乡村全面振兴新“丰”景

2024-10-03 06:00:00 来源: 华龙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中国成立75年来,让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个过程中,骨子里敢想敢做的重庆人敢啃“硬骨头”、敢进“深水区”,敢为天下先。

1958年8月15日,重庆市郊第一个人民公社——沙坪坝区红旗人民公社成立;1979年,长寿县葛兰公社八一大队开始改评工记分为联产计酬,标志着重庆拉开家庭联产承包大幕;2008年12月4日,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2019年4月,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获批建设,这是全国首个、目前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中心……多个重庆“三农”工作的第一,作为重庆人奋勇争先足迹的真实记录,勾勒出重庆“三农”硕果累累的生动“丰”景。

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曾是区域性贫困与“插花”式贫困并存,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面对带领老百姓摆脱贫困、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道“必答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向着“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披荆斩棘攻城拔寨。一条条脱贫公路修了起来,一个个扶贫项目“走”进深山,一幢幢安居小楼房建了起来……2021年4月,重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市1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巴渝大地乡村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敢想敢做的重庆人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激活“内动力”,携手奔赴增收致富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重庆开始擘画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其中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头戏”。聚焦农民生活水平偏低、农村发展问题复杂、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重庆精准施策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并进,区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生猪、蔬菜、水果、渔禽等“土特产”,装满了一个个“菜篮子”“果盘子”“肉袋子”,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今年上半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2元、同比增长6.8%;今年上半年重庆农村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31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34万元,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9%;“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风头正劲,乡风更加文明、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在重庆,越来越多手握新技术的“新农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扩宽增收渠道,成为厚重乡风文明的守护者,和加快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面对“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重庆牢牢把稳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同时,全市一盘棋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各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健全政策措施、细化实施路径、压实任务责任……

新时代新征程,因地制宜破解重庆“三农”领域各项瓶颈问题,将各项惠农助农政策落细落实为管用实用措施,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进一步提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绘巴渝乡村幸福篇章的信心和决心。为了重庆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重庆在乡村振兴征途上稳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丰”景。

作者:渝西锋光(荣昌区)

审校:杨光志

责编: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