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75年交通巨变 见证中国前行之路
2024-10-02 06:00:00 来源: 华龙网
1952年7月1日,在新落成的成都火车站举行了成渝铁路的通车典礼。重庆西南台的记者杨宗岫在广播车中将新中国成立后通车的第一声汽笛声,通过电波传给了全国人民。“通车现场报道: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铁路修到成都啦!”蜀道不再难,也终于圆了川渝人民魂牵梦绕近四十年的铁路梦。
彼时,从成都出发,中途设有约六十个站点,需要约13个小时,才能抵达重庆。
73年后,几乎相似的线路,经由成渝高铁,一小时高铁动车便可以从重庆“飙拢”成都。最新的消息是,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重庆西至宜宾东段(简称渝昆高铁渝宜段)于9月29日开通运营,重庆西至宜宾站最快48分钟可达,大幅压缩重庆与川南城市群时空距离,另外,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正在加紧建设中。彼时,川渝之间将有三条高铁互联互通,像纽带,将双城紧紧联系在一起。汽笛声,随着绿皮火车的悄然退位,在历史中继续荡起回响。
75年来,川渝大地上的交通巨变,是中华大地无数“天堑变通途”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十分落后:8.07万公里的道路里程中,有路面的仅有3万公里;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万公里,奔行在铁轨上的基本都是蒸汽机车;内河航道7.4万公里,水深1米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
今天,全国公路总里程543.68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万公里,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9个。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75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建设,无惧艰难险阻,把路修到边疆,修到大山里,密切了群众的交流,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支援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10多万人的筑路大军克服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修筑了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今年8月16日,通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江公路,顺利完成了提升完善养护工程的交工验收。“独龙江公路海拔高差大,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对其进行养护提升是保障独龙族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应有之举。”
要想富,先修路。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59.8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4.6%,农村公路通达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
交通运输,是人文交流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大动脉。路通了,大山里的资源、特产、矿产才能运出去,百姓的钱包才能鼓起来,大山里的孩子有了出路,大山本身也才有了未来;路通了,将对沿线地区产生深远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不同地方的协同互动,便利各地间的人财物流动。从更大的角度,走出大山的路,也是走向世界的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提升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75年,见证多少“天堑变通途”;75年,连接多少梦想,见证多少笑颜。
作者:陈自强(南京师范大学)
审校:杨金行
责编: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