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苏南:晒秋
2023-09-07 07:00:00 听新闻
立秋之后,秋雨如约而至,山里的气温逐渐降下来,夏日里聚集起来的众多游客日见稀少,山村慢慢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晒秋的时候到了。地里的辣椒、豆子、玉米都已熟透,红的黄的一片片、一线线,点缀在沟谷河边。
太阳开始变得金贵,不再日日准时光顾,有时候日头就像一只红色的绣球,跳跃穿梭在头顶飘动的云朵中。和往日相比,阳光里少了些焦热烦躁,多了几分和煦温暖。树叶还没有变黄,闲适安逸的秋日味道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升腾起来。
游客们陆续下了山,山民们终于腾出手来,赶紧把地里的庄稼、蔬菜一一收回来,仔细去掉皮壳杂质,就近清扫干净山边的石坝、家里的水泥地、公路的路肩,乘着日头好,分门别类把自家的收获一处处小心摊开来。一时间,山里到处是金灿灿、黄澄澄、红艳艳的色彩,或绵延成片,或交错杂陈,洋溢着初秋的爽快,夹带着自然的喜庆,充满了丰收的诱惑。
也有的收获被装进竹制的簸箩、筲箕、撮箕,顺手搁在屋檐边、围墙顶、石磨上,秋日的气息瞬间盛满一箩箩、一筐筐,像一串串大大小小的彩色气球摇摇摆摆飘荡在房前屋后,又像一幅幅精心描摹的七彩图画星罗棋布于山脚溪边。这是初秋时节大山里独有的美丽。
四面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据说在北纬二十八度区域内,全地球只有这个地方保存了一块原始森林。这里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加之海拔足有千米,即使在最酷热的夏季,夜间休息时也需盖上薄薄的凉被。清新的空气,优良的环境,远离闹市的幽静,使这里成为重庆有名的后花园、天生的避暑胜地,成为夏日里城里人趋之若鹜的地方。
但谁能想到,浓浓绿色覆盖之下的高耸山体,竟然全是一体通红的巨大岩石。这里是全国仅有的几处卡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区之一,那山体经受千万年风雨侵蚀依然坚挺,表皮却不断蜕变剥离,化成粒粒细沙,化作累累尘土,滋养了山中的万物精灵,成为这个神奇世界的生命源头。
经过夏日雨水的冲刷,裸露的岩石呈现出红红的本色。在秋日阳光照耀下,绿的树、红的岩,与沟谷里的民居浑然一体,构成西南山区独有的一道风景。阳光下,红色的岩石与山民晾晒的收获物两相呼应,辉映成趣,妆点出秋日山间特有的美丽。
这些年,随着避暑游客候鸟般到来,山里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不少人家开起了民宿,接纳从城市酷热中“逃”出来的人们,靠着这份可靠收入,山民过上了比以往更富足的生活。
虽然转行做了旅游,但山里人自给自足的秉性并没有改变,地里的活、山里的货一样都没有荒废。
地坝里晒着的东西都是宝贝,那是自家人一辈辈习惯了的吃食,也是山外客喜欢的好东西。山里人家,炒菜都要放些辣椒,推豆花最好用本地产的豆子,玉米碴子和大米既可蒸饭也可熬粥。这些都是山里的特色饭菜,做起来拿手,游客也十分满意。只有当自家存货用罄,或者什么东西山里不出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在赶场天起个大早,坐上自家的电动三轮车去附近集市采买,而且都是早去早回。
再过些时日,就到割蜂蜜的时候了。山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四周的崖壁上都安放了不少蜂桶,供山上的野蜜蜂择优而居。它们个头很小,整日里飞来飞去在山里寻找野花粉,再辛辛苦苦酿成蜜。山里有个习惯,每年只收一次蜜,割的时候取一半留一半。留下那一半是蜜蜂过冬的口粮,冬日里山上没有花开,千万不要把这群小生灵给饿着了。
山里人对“靠山吃山”的理解很深刻,也很简单:山上的树不能砍、林中的鸟不能捕、游着的鱼不钓、岩上的蛙不能抓、河里的水不能污。只有保护好这些东西,山里人的日子才会安生,才会越来越好,才有吸引城里人的资本。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这里的人们就在飞龙河边的岩石上刻下了“禁止捕鱼碑”,字迹虽已模糊,但依旧静立岸边,依然实证着山里人爱护自然平衡生态的质朴思想。如今,这些朴素的道理连三岁孩童都知晓,更是山里人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则。
忙碌了一个夏季,是该歇一歇的时候了。山里的日子看似悠闲,但山里人其实一天也闲不住。这不,刚送走客人,刚收完山货,一家人就坐下来盘点今年的收入,谈论地里的收成,安排秋冬两季的山居生活。
正所谓“秋后好算账”,终于到了一年中难得的清闲时光,正好捋一捋家里哪些东西要添置、哪些地方要修补、哪些经验可借鉴、哪些方面要改进。一家人吃着饭、喝着酒,品着茶、抽着烟,心平气和间就把事情理个清清楚楚,把大帐算得明明白白。
秋后好光景,正是晒秋时。望着满园五颜六色的灿烂收获,山里人脸上挂满了微笑,心里充满了快乐。太阳下晒着的是他们的成就,是他们的好心情,是他们的幸福,是山里越来越好的日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