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李立峰:过一个就地的年
2023-01-22 07:00:00 听新闻
年夜饭吃了,素菜最早被消灭干净,剩下的都是肉菜。
红包抢了,手机屏幕快敲碎了,只抢到了角角钱,然后发的更多。其间,集体撒娇,向领导逼发红包的桥段,恐怕会成为年后上班最经典的话题。
春晚看了,只是用了一半的眼光,但依然可以看出,春晚变年轻了,有趣了,特别是小品,更适合春晚舞台。昔日的大腕,如今要么是群演,要么只剩声嘶力竭。观众的胃口更难调动了,掌声少了,笑容少了,春晚导演必将成为中国最难的职业。
小区里张灯结彩,年味顿时浓了很多。出差归来,见到了4天没有见到的儿女。那一刻,我才觉得,团圆在中国人的内心里,是如此重要。
过年,就是舍弃一切,回到最初出发的角色,以亲人的身份在一起。
女儿快奔向我,抱抱。但第一句话却是,“奶奶好久回来。”她想奶奶了。对于陪伴自己三年的奶奶,她心里自然亲近了很多,虽然她还不会用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能通过她的第一句问话,看出她对奶奶的深情,通过不经意的只言片言,看出她对奶奶的喜欢。
我说,“你想奶奶了,可以给奶奶打电话。”她说,“我想奶奶回来。”
之前,女儿给奶奶打了电话,连了视频。电话中的奶奶,口音已完全切换到老家频道,说的是家乡话,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重庆话。这让她生出几分距离感。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生活已露出狰狞的一面。在奶奶缺席的日子里,思念在她小小的内心疯长,孤单将在幼年后如影随形。这就是生活残酷的一面。
是的,生活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温柔的,按照自己想法进行的。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分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只能陪伴你短暂的一程。
有人说,六岁之前,家就是孩子的全部。12岁之前,家就是晚上。18岁之前,家就是周末。22岁之前,家就是寒暑假。等到大学毕业,家就只是春节了。
想家的毒,无药可解。母亲回了老家,尽管我万般不舍,还是遂了母亲的心愿。或许,对于父母,也许最好的孝顺就是“顺”。
母亲的离开,让一直笔直向前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转弯。下班后,陪伴孩子成为头等大事。每每下到小区,都会有邻居问我女儿,“你奶奶呢?”每一次问,女儿都会认真的回答,“回老家了。”而我,则无助地站在一边。
有一天,儿子班上一位孩子的家长去世。英年早逝,惊闻不测,甚为难过,无比心痛。妻子作为家长的代表,前去送别。两个孩子委托给了好心的邻居。
在母亲缺席的日子,这样的事情不少。很快,连续出差的三天,忙到没有时间跟孩子视频。
岁末年初,繁忙异常,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根本不像是要过年的样子。成年之后,过节就是“劫”。
还好,总有年,在时光的前方,与我们不期而遇。让我们可以抽身离岗,把一段完整的时光交给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去弥补一下家人,让爱情得以加固,让友情得以升温,让亲情变得浓稠。那个时候,我们便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
一天夜里,孩子打开《舌尖上的中国》,看着看着,口水直咽,嚷着说饿了。可不是吗?大半夜的,谁看谁饿。
在孩子的央求下,我走进厨房,重温一下生疏的厨艺。孩子想吃蛋炒饭,这是我的拿手绝活。先切胡萝卜,丝要细且均匀,成小方块状。然后,煎鸡蛋,老嫩适中。最后,下油,炒饭。中间,加入极少量的盐。几分钟时间,一碗香喷喷蛋炒饭就摆在了孩子面前,让他百吃不厌。
看到孩子大快朵颐,得到孩子大声感谢,我内心里说不尽的欣喜。平时工作繁忙,疏于关心他的生活学习,对于父亲的缺席,我也一度惴惴不安。
但还好,年给了我们一个弥补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知道内心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想做的,然后付诸行动。
在我手机备忘录里,有这样一条——聪明的男人会哄老婆孩子高兴。因为他们一不高兴,就会报复性消费。花钱可以买高兴,这是一种减压方式,也是一种平衡之道。你挣再多的钱也不够,省再多的钱也没用。这是在做饭的时候,我悟到的。
是的,对于亲人,给再多的物质,都不如给陪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才是最走心的交流。让我们在这个时间有限的春节,付出心意无限的陪伴吧。
母亲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母亲说话变得轻柔,也颇带点自责的口气说,“她很思念自己的孙女。”
亲人,心有灵犀,血浓于水。这种亲情,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更不会因时光而冲淡。因为是亲人,我们终会相见。
到那时,一切都云开雾散,亲人归来,春暖花开。
文/图 李立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