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李立峰:记忆在舌尖上滑翔
2022-11-23 07:00:00 听新闻
老家是鱼米之乡,四种长在水中的美食,成为我的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大凡属于童年的美食,通常都是生吃的,来不及煮熟,吃到的也都是食物的原香。
最先浮现在脑海的是菱角,像一把微型的牛角,看上去生猛十足,吃起来清脆可口。
菱角,青的时候,用手轻轻一掰,就会露出雪白的肉,放入口中,有如酥梨一般清甜。
在老家最高的山岭下,有一处荒塘。它除了每年插秧的时候被派上用场,一年大多数时候人行罕至。
水塘四周长满了密密匝匝的水草,野生的菱角雄踞塘的中央,整个水面仿佛披上了绿色的毯子。顽皮的孩童早已经看在眼里,坐等花开果熟。
小时候,零食太匮乏了,大人很少舍得买零食。几乎所有的零食,都要靠孩子自己发掘。总有胆大的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带着更小的孩子,组队采菱角。
除了内心对水的恐惧,池塘中更令人恐惧的是蚂蝗。一下水,青色的蚂蝗就会爬满了脚和腿。还有一种牛蚂蝗,拇指粗,是黄色的。蚂蝗上身后,必须第一时间扯下来,否则会钻进肉里。
采菱角,通常是以秒计的,比的是比蚂蝗快。所以每一次采摘,都堪称一次冒险。但采到之后,成就感就更大。因而,更加激发了孩子的冒险心。
菱角老了,就变成了黑色,如同石头一样坚硬,只能用开水煮熟。煮熟的菱角,从清脆变得软糯,很香,挡饥。
菱角藤枯萎后,老菱角沉落池塘,就再也不敢下水了。因为,塘底布满了刺,仿佛布满了扎马钉,只能望而却步。
老家除了水塘多,灌渠也多。每年插秧的时候,水库放水,渠深达两三米,水流很急,不敢靠近。但在平时,水深只有二三十厘米,生长着虾蟹鱼鳖,是孩子的天然游乐场。
那时候上学,总是大的带小的。孩子,向来是不走寻常路的,这是天性使然。有时候,放学返回,就会另辟蹊径。一次,翻上一道几百米的高坡,邂逅一处山顶上的方塘。
这个塘,长宽都不过几米,水中长着一种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像荷叶,却长满了刺,一幅不可接近的样子。
这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他们用茅草根编成绳子,绑着细长的石头,把水中带刺的叶子拉到岸边。惊奇地发现,叶片下面,居然长着几个毛茸茸的鸡头,有拳头大小。
几个胆大的拿回家里,让老人辨认,才知道是鸡米头。掰开来,露出白色的鸡米,吃起来清香可口。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水中人参”。
一处无人的野洼,怎么会长出鸡米头呢?孩子自然不知。大人们说,可能是有人撒的籽,也可能是飞鸟衔来的。总之,怎么来的,不知道。怎么去的,如法炮制。
天凉的时候,水稻收割后,会有一种新的美食。学名荸荠,俗称马蹄,老家叫地泥子。
那时候,田地紧张,少有人种地泥子。即便剜过田之后,仍漏网之鱼,留给没有闲田种地泥家的孩子,去淘宝。
踩地泥是一大乐趣。双脚没入软滑的泥中,突然踩到一个硬物,那便是地泥了。每收获一颗,都如获至宝。
在地泥田之外,收割后的水田间,还有一种小地泥,只有花生米大小。小时候以为是野生的地泥。后来才知道,那是没有长大的地泥,还没有长大就成了孩子的腹中之物。
田冲之中,还有一种美食,就来得惊心动魄了。
话说,某一天倾盆大雨,一人下田排水,发现大树上挂着一条巨蟒,有水桶那么粗。那人吓得半死,逢人就说起这段奇遇。后来,旱地的巨洞,水田的漩瓮,都有了解释,那就是蟒蛇废弃的洞。
漩瓮就像陷阱,没有人知道它有多深。漩瓮里不仅有淤泥,还有积水,仿佛一口装满流沙的深井。一不小心掉进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就是连犁田的耕牛掉进去,都不太容易弄出来。于是,种田人会在漩瓮上种植茭瓜和水冬瓜,以利于识别。
茭瓜,又称茭白。野生的茭瓜,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吃到。掰开生吃,清脆可口。回家炒菜,清香可口,是下田劳作之余,额外的犒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