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张涌:驴溪杂忆
2021-09-26 07:00:00 听新闻
几天前学生请吃饭,是当年的中师生。“中师”这个似乎已经很古典的名词,当年却是神一样的存在,至少在农村。我初中毕业时,若非年龄不够15岁,应该也是中师生了。
原江津师范全景图(国画,张涌)
师生相谈正欢,我很忐忑地说,我是你们的副科老师。一桌20年前的少男少女坚定地回答:不,美术是咱们的主科。 另一个没读过中师的女弟子掩口傻笑:嗯,师父还教过妇科啊?
我当年没能上中师,抱着遗憾读了高中,考进重庆文理学院(当年叫江津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江南职高教语文(当初不叫江南职高,很土的一个名字,俺就不说了),还干过教研组长(估计相当于副股级),但一直在画画 。1992年,听法平老师说江津师范缺美术老师,我就斗胆找上门,加上祖伟兄扎场子,居然就过了试讲,居然就顺利调到江津师范,当上了中师美术教师。
据说那个时候的津师在四川很有范,师资阵容、教学水平都称蜀中翘楚。在我看来,主要是风光优美。学校建在竹树葱茏的驴溪半岛上,是个作育人才的绝佳之地。南岸是发源于江津南部山区的馿子溪, 温柔蜿曲,静谧流淌。北岸则是滔滔长江,夏秋之季,水阔天高,一派浩渺;冬春时节,水落滩出,鸥鹭翔集,银沙照眼,诗意盎然。当年没有大桥,涨水期间要坐拉拉船过河,枯水季则从河滩上的馿溪石桥过河。石桥由天然巨石搭建,桥墩上有龙头龙尾,雕刻精美,惹人遐思。所谓江山形胜,英彥兴焉。江津师范人才辈出,足证斯言。
原江津师范办公楼(张涌,国画)
在中师教美术,堪称惬意,不必改作文,也不必为一些莫名其妙的长篇文章备课。没事就画画,或者为同学们的小展览写写前言。 那个时候的中师生多是“掐尖”而来,藏龙卧虎。加之津师校风务实严谨、学风朴实上进,不少同学身怀数技,不时展露。 喜欢画画的同学经常在门厅搞点小个展,或者三、五人联展。我应邀写过很多前言,特点是总也写不长。
好多事情记不住了。记得最翔实生动的是曾维惠的纪实小说《我是中师生》。我因为应邀给小说做插图,于是认真过拜读过,好多事件、情景历历在眼。 这本书是即将开馆的全国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献礼“工程”。
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沙的中师陈列馆牵动了很多津师人的心。当年为我扎场子的苏祖伟即打算为之铸鼎纪念。我闻苏兄义举,乃不辞浅陋,冒昧撰《江津师范铭》,以求友声,以引美玉,以彰津师精神:
千年古镇,文脉郁昌。
半岛秀出,鸥鹭翱翔。
何以壮魂?川江激扬。
何以温婉?驴溪柔肠。
兴办师范,佑启乡邦。
风雨百载,教泽绵长。
校名数易,历尽炎凉。
校址几迁,何曾迷航。
四根门柱,雄矗川冈。
八间教室,馥郁书香。
琴房佳韵,余音绕梁。
荷亭化雨,四时青苍。
德高为师,本色当行。
身正为范,言行堂堂。
国运民情,未可暂忘。
春蚕蜡炬,一世守望。
教风学风,巴蜀昆冈。
名师巨擘,黉宇流芳。
学子数万,每成栋梁。
扎根基教,泽被城乡。
筑基固本,鸿业共襄。
中师精神,津邑荣光。
以纪以勒,以助恢张。
图/文 张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