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张涌:何以定心

2021-04-20 07:00:00 听新闻

天地空翠,万籁俱寂,唯有啾啾鸟鸣合奏着绝俗清音。我在氤氲朝雾中走进纤尘不染的早晨,走进白象山生态茶园……

天地空翠,万籁俱寂,唯有啾啾鸟鸣合奏着绝俗清音。

我在氤氲朝雾中走进纤尘不染的早晨,走进白象山生态茶园。

呼吸,吐纳,摒除杂念,拇指和食指掐住一叶一芽,轻轻上提,把晨露和嫩绿一起放进竹篓。

这是我首次体验采茶,在巴南乡间、在向往已久的二圣镇。

VCG41610825552.jpg

都知道巴南二圣产茶,远近闻名的“巴南银针”就是这里的招牌产品;都知道二圣梨花如雪似海,一万多亩梨园每年吸引数万市民参与梨花节、采果节。然而二圣的魅力,却不止于茶园和果园。

二圣得名,据说是因爲有二圣殿,殿里有民间传说的两位“圣人”:关羽和张飞。清末年间,局势动荡,流寇遍野,二圣百姓经常受到土匪强盗的欺凌。二圣有一座天坪山,山上地势平坦,过去居住着不少大户人家和普通百姓。为了防止土匪流寇,他们在各处通行要道上设置了十几处山门,还在殿里供奉两位强悍仗义的“武圣人”,以祈求平安。

而另一个版本里,“二圣”是指孔子和仓颉。清康熙年间,这里称节里六甲。咸丰年间,由乡人在寨子内修建了一座书院,在书院内专设了一间殿堂,庄严地塑立着两尊雕像及牌位,一是“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二是“造字先师仓颉之位”。书院建成后,节里六甲就逐渐被“二圣”这一新的名称所替代。至今已有了200多年的书院,见证了二圣人的崇文重教。

两个版本,各有所据,其实都反映了百姓的愿望。古往今来,老百姓祈求的就是平平安安、安居乐业,向往的就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今天的二圣之所以魅力独具,吸引四方客人,不仅在于他们安居乐业、诗书传家,还因爲那里乡村美丽、可游可赏。

走进二圣镇集体村学堂社,硬化的彩色人行便道延伸至每家每户,一步步走来,沿途几乎没有见到任何垃圾,就连枯叶也很难见到。其实二圣的村社,一个个个都是“五美家园”: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种树栽花绿化美、庭院布置协调美、家庭成员身心美的。不管是集体村、中坪村,还是白象山、巴山、龙池、王家河......无不道路畅达、干净整洁、处处花园。

VCG211151563245.jpg

春夏之交,最宜在二圣白象山的茶庄看雾散云开、苍松摩天;然后,在树缝透出的斑斓阳光下,品明前“定心”茶。也可以到巴山村,任小舟轻荡、清风拂面,看细柳婀娜、群鱼逍遥。可以在“花境院子”或者“云林间”住上一晚,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农家土墙房如何变身高端大气的乡村民宿,晚饭后到田间地头溜达溜达,听鸡鸣犬吠,看雾气蒸腾。

当然,最应该去的是到集体村,听听村党委书记郑孝前带领村民把好日子奋斗出来的故事。13年前,他放弃高薪,辞职回乡发动乡亲,克服种种困难种梨致富,换来了乡村经济的大变化:年游客量从不足万人到10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5300元涨到21000元。换来乡亲们一句朴实的心里话:愿意跟着孝前干!换来了乡风民俗的焕然一新:以“书香”文化滋润、引领乡风民俗,“和润家风”“和善邻居”“和德乡贤”“和智少年”“和勤农民”“和正干部”“和美庭院”成爲集体村的另一道风景。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这样的风景在二圣还有很多。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和美文明的乡风民俗,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二圣的农家乐吸引了城区的、周边的游客,乡村游为二圣的一大景观。清华寺社龙方敏的柔顺农家乐,曾经一天收入就上万元。

有美丽家园,有好收成,有幸福生活,这样的田园令人神往。

VCG211282124850.jpg

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对美丽乡村的向往追求不绝如缕。所不同的是,一极是出世,一极是入世。出世如陶渊明,脑子里想的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追求的是个人的“委心任去留”。入世如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则不仅仅是个人安放心灵,而是要通过乡村建设运动改造乡村,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由乡村建设到今天的乡村振兴,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振兴乡村、满足人民群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上升为执政党的自觉诉求。上个世纪初叶,卢作孚出任北碚峡防局长后,在北碚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发誓将“匪患之地”打造成“皆美丽、皆可游览”之地。这个梦想,今天的二圣镇乃至全国很多地方的乡村都已经圆满、超值实现了。

这使我想到了二圣白象山的“定心”茶。我不知道“定心”二字取名的由来。我想,真正能定心的,不是“巴南银针”,不是“定心”茶,而是好政策、好时代,是物阜民丰加文化滋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