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李立峰:哭着也要吃完的折耳根——以梦为马

2020-12-20 07:00:00 听新闻

很多人肯定很好奇,这至于吗?折耳根,到底是什么东东?

战疫期间,四川志愿者上山挖了三吨折耳根,千里迢迢驰援湖北,一时上了热搜。关键词是——你们武汉的,哭着也要给我吃完。

VCG211303368724.jpg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很多人要笑出眼泪。哭着吃,显然不单单是对援助者的感恩,还有一种无法言传的复杂情愫。

很多人肯定很好奇,这至于吗?折耳根,到底是什么东东?

折耳根是健胃消食、清热解毒的良药,具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哭着也给我吃完,是一种深切的关爱——再难吃,也要吃下去,只有身体好才能战胜病魔。四川人民的关爱和四川人民的性格一样直白。

记得当年初来重庆,第一顿饭就邂逅了凉拌折耳根。之前从未吃过。

第一眼看上去,紫红色的叶片,长成了心形,煞是好看。颜色鲜艳亮丽,叶片反射着光,透着一股子桀骜不驯。一看就是一种野菜,生命力顽强。

同乡告诉我,它学名鱼腥草,是一款中药,亦是一款美食。生拌折耳根,浇上调料和小米辣,非常好吃,成为西南地区春夏之交的一道人间美味。在他的一再力荐下,我犹豫再三,还是夹了一片叶子,丢进嘴中。只一口,一秒钟不到,舌头和牙齿便同时停止了运动,五脏六腑都警惕了起来。

VCG111187790160.jpg

“这是何方来客?!”我仿佛能听到胃大喝一声。我面带微笑,咽了下去。自此,再也不敢招惹。当时,我心中就暗暗惊讶:这么奇怪的东西,和我一样家乡胃的同乡,仅仅早来重庆一年,怎么会觉得好吃呢?

我想起到河南郑州上大学的时候,突然知道人间还有这么多名目繁多的面食。作为南方人,我以为天下人都以米为主食,面食不过是点心罢了。没想到北方,面食不仅是主食,连菜都省了。其中,有一款早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早上,也都是人头攒动。它也有一个奇怪的名字——胡辣汤。

那时候,没有好心人向我推荐。我观察了足足一个月之久,依然不识其味,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胃早已经适应了包子稀饭、豆浆油条、鸡蛋灌饼。我想象不出,其貌不扬的胡辣汤有什么好?但胡辣汤与其他早餐摆在一起,显然更受欢迎。终于有一天,我要了一碗。吃第一口,感觉怎么这个样?说不上难吃,亦难说好吃。不忍浪费,慢慢吃完,竟觉得有些回味。当胃接纳了胡辣汤之后,从此,它就常驻不走了,日益成为主角。

对胡辣汤的怀恋,是很多中原人的乡愁。正如折耳根,是整个西南人的乡愁。

八九年前的时候,我曾到武隆土地乡扶贫,在乡下待了一周。那是一个四月,雨水丰沛,万物生长。漫山遍野,随处可见折耳根。我才第一次见到,折耳根生长的样子。

每天三餐,形影不离。从折耳根,到香椿,到一种忘记名字的树芽。山中地少,蔬菜也少,野菜触手可及,遍地都是。

那次下乡,主要任务是考察旅游资源,帮助当地搞旅游扶贫。一周的时间,我和同事冒着倾盆大雨,走遍土地乡的山山水水,上高山,下溶洞,过峡谷,进苗寨,实地考察了所有有潜力开发的地方。离开之后,我再也没有到过土地乡。如今,犀牛寨已经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

也就是那一段时间,每天与折耳根耳鬓厮磨,竟然就被胃接受了。从此,它成为一个家庭成员,正式登堂入胃。

VCG218971cfd51.jpg

作为一枚吃货,对美食的好感与生自来。在去贵州之前,对贵州菜就早有耳闻,心向往之。

如果说重庆菜是麻辣,四川菜是香辣,湖南菜是干辣,贵州菜就是酸辣。酸辣是什么滋味呢?从它最有名的酸汤鱼就足窥一斑。鱼不足道也,在酸汤鱼的佐料里,就有切成丁的折耳根。而大名鼎鼎的丝娃娃,折耳根亦是其中的一款。

贵州菜中,丝娃娃是我们的最爱。不仅在于它林林总总,十几个小碟,五颜六色,令人食欲大增,还在于它都可以用来卷饼,这可是北方人的最爱。在北方待得久了,我已经改造成了一个北方胃。如此,丝娃娃正好南北通吃。与重庆吃折耳根的叶不同,贵州人吃的是折耳根的根。我觉得,真正能把根吃下去,一定是超级的重口味,真正的粗纤维,美食界的“战斗机”。

行文至此,你大致能够理解,吃惯了芝麻酱配热干面的武汉人,为何要哭着吃下折耳根了。

人家穿山越岭,千里上门,不过是把山间的风,林下的雨,还有一颗颗滚烫的心,送上了门啊!不管这味道多怪,多刺激,也要咽下去。

VCG21b0df4499a.jpg

再说,三吨的折耳根,得需要多少人,爬多少坡,弯多少次腰,刨多少吨土啊!得需要多少个日子,才寻觅得到,采摘得完,整理得齐啊?

这哪是正正宗宗的野菜啊,这是四川人把整个心、整个城,都给你们送来了呀!

回顾与折耳根的缘分,无非是想说明,我们都有着惊人的适应力。从一开始的难以下咽,到如今视若珍宝,仅仅是数月、数年的时光。

真正适应一个地方,往往是从胃开始的。胃安了,心就安了,异乡就是故乡。当离开一个地方,最怀念的,也往往是一款美食。

胃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更醇厚,更绵长,更具人间烟火。

原来,我们这一世的行走,都不过是为了品尝人间百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25294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