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吴景娅:他继续在黑暗中默默拉纤

吴景娅

2020-09-01 17:00:00 听新闻

曾有人问20世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什么?她的回答是“一段愈合的股骨。”

五、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的史诗,余小波投身其中自豪无比!

8余小波获得黔江区颁发的“最美帮扶人”称号(第一排左三).jpg

余小波获得黔江区颁发的“最美帮扶人”称号(第一排左三)
 

经过重庆市卫健委扶贫集团43个成员单位的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精准扶贫,黔江区的金溪镇这三年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如果说以数字来对比是枯燥乏味的,以套话来概括是粗糙平庸的,那么余小波他们工作队只用两件事就四两拨千斤,以小见大地把金溪的变化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

第一件,他说,最初扶贫工作队到一些贫困户家,往往会遭遇冷眉冷眼。板凳都不会递一条给你坐,更别说倒一杯水给你喝了……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些干部是来帮他们脱贫的,也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站立起来,走上小康之路。他们眉头紧锁,牢骚满腹,消极等待……后来,他们悄悄观察,发现这些扶贫干部如果在哪家吃饭,总会在院坝的光天化日之下,付哪家饭钱;扶贫干部与当地村干部彼此团结,紧密配合,奔来跑去总在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一点一点找现钱,细水长流钓大鱼……人都是以心换心的,他们的心底也开始波澜起伏了,找到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讨主意:我可以喂鸡养鸭,我有何等手艺特长……变消极为积极。人的变化是脱贫攻坚的基石,没有人意识的改变、状态的改变,其它的不过是毛毛雨与干渴土地的关系,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第二件事是养蚕人再不起早贪黑以传统的方式去伺候那些小祖宗了,全部是自动化、智能化高科技设备,包括给桑园打药也是用地面控制的小飞机,仿佛一场轻松的游戏,就完成了沉重的劳作。余小波说起,笑眯了眼。

一年零七个月的金溪扶贫,余小波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与那片土地已情定三生,有了无法稀释的缘分。他前脚还没回到重庆市计生协会群众工作部,就抽调到到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工作,他做的事情仍是与扶贫相关的健康扶贫工作,包括金溪的许多扶贫项目仍在继续推进。他说,人家都说他既有前线扶贫的实践经验,现又在市级部门继续从事健康扶贫理论研究,就把他当成了“扶贫”专家。而这一称号让他好有压力,这是要让他去挑起一座山啊。然而他又觉得这是无法推开的一座山:现在他每天是八点便在办公室忙起,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仍是忙碌得顾不了一家大小。但健康扶贫这一方面还任重而道远:重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还需提档升级,区县这级还有一个县未创建二甲医院;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的标准未达到100%;村这级卫生室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村医中执业助理医师的比重与全国比起来,比例还偏低…………

余小波怎敢停歇,喘口气,他真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来花,指望时间能给他开一扇后门……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伟大时刻。多年后我能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参与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业:多年后我也能对自己说,我没有愧对自己美丽的青春……”这些话似乎缺乏点慷慨激昂、如雷贯耳的豪壮。太朴实了,就像不扬波涛时的海洋一样,平静得不可思议。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静水流深中感受到海洋的力量,从容、谦和,却从来都蕴含着排山倒海的勇敢与战斗力!

曾有人问20世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什么?她的回答是“一段愈合的股骨。”

她说,在远古,如果有人断了股骨,就无法生存,会被四处游荡的野兽吃掉。因此,一段被发现的最早的愈合股骨,表明有人将受伤的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并且花了很长时间跟他呆在一起,照顾他,让他慢慢康复。所以,在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中国上下五千年,古老而年轻。新中国也走过了70年,沧海桑田,正值春暖花开。细数中国的历史,仁人志士们流汗、流血、牺牲的历史,就是前赴后继率领大众摆脱贫困的奋斗史。今天的中国怎样才算得是强国?不仅在于大楼有多么高耸入云,广场有多么辽阔浩大,高铁有多么飞驰如电,更体现在民生细节的合理与周到,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爱护、包容上,这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温度与格局,每个公民的福祉。

目前,国家层面已在扶贫问题上作出了宏伟的布署,积极行动,揿下了倒计时;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是拉纤人,才可能是战果的分享者。余小波懂得这一切,所以他不推开山一般崇高的责任。他继续在黑暗中默默拉纤,不吭一声……

责任编辑:

鸣家简介:

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委会主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重庆女性文化促进会会长。曾任中学语文教员,后主要从事媒体工作,曾担任重庆晨报文化娱乐部主任,新女报传媒集团副总编兼健康人报社总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西南大学传媒学院硕士论文答辩导师。

 已出版散文集《镜中》《与谁共赴结局》《美人铺天盖地》《温柔的西部》《山河爽朗》和长篇小说《男根山》等。为《重庆传》的策划、组织者和主创之一。曾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天津文学》《作品》《散文》《散文选刊》《美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曾获得重庆首届散文大奖,重庆文学奖,中国西部第一届、第二届散文奖,第四届中国冰心散文奖。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